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焚林之求  拼音:fén lín zhī qiú
焚烧山林以求得贤才。《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
《国语辞典》:息影林泉  拼音:xí yǐng lín quán
归隐山林。如:「在身遭巨变之后,他决定息影林泉,不再过问人世间的恩恩怨怨。」
分类:归隐山林
《国语辞典》:许由洗耳(许由洗耳)  拼音:xǔ yóu xǐ ěr
许由归隐山林,优游自得,听到帝尧欲让位于己,便感到耳朵受到污染,因而临水洗耳。典出汉。蔡邕《琴操。卷下。河间杂歌。箕山操》。后以许由洗耳比喻心性旷达,超脱于物外,而以接触尘俗之物为耻。《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句下汉。赵岐。注:「乐道守志,若许由洗耳,可谓忘人之势耳。」
《国语辞典》:土地国有(土地国有)  拼音:tǔ dì guó yǒu
1.一种土地改革。主张凡山林、沼泽、水利、矿场等非私人土地,都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管理开发。
2.主张一国之内的土地,皆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管理与开发之观点。源于马克思主义对土地公共化的相关论述。
《国语辞典》:远遁山林(远遁山林)  拼音:yuǎn dùn shān lín
隐匿于山林中。比喻隐避行踪,远离世俗。《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
《国语辞典》:隐不违亲(隐不违亲)  拼音:yǐn bù wéi qīn
隐居山林亦不违背事亲的责任。《后汉书。卷六八。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漢語大詞典》:走洋脚
指在山林中替外商载运货物的马帮。 艾芜 《欧洲的风》:“但首先得深入这些原始的山林,就使自夸有着轮船火车的 欧洲 人,也觉一时毫没办法,终于还得求助于 中国 人驮货的马队。这在 中国 人方面,就造成了一个新鲜的名词--走洋脚。这一夜,这么黑这么晚,还在绕着山坡而走的马队,便正是一队走洋脚的。”
《国语辞典》:遁迹山林(遁迹山林)  拼音:dùn jī shān lín
逃逸到山林。如:「他遁迹山林过著隐居的生活。」
分类:逃逸山林
《漢語大詞典》:焚山烈泽(焚山烈澤)
以火焚烧山林,烤干沼泽。 宋 刘攽 《鸿庆宫三圣殿赋》:“焚山烈泽,害服妖息。鸟兽咸若,草木允植。”
《漢語大詞典》:和尚菜
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本。多生于山林及溪涧,自根丛生小叶,似款冬,果有暗紫色刺毛,可食。见 明 朱橚 救荒本草卷三。
《國語辭典》:筚路蓝缕(篳路藍縷)  拼音:bì lù lán lǚ
筚路,以荆竹编制的柴车。筚路蓝缕指驾柴车,穿破衣,以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鼢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唐。孔颖达。正义:「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后比喻创造事业的艰苦。连横〈台湾通史序〉:「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也作「荜路蓝缕」、「荜露蓝蒌」、「筚路褴褛」。
《漢語大詞典》:螭魅罔两(螭魅罔兩)
亦作“ 螭魅魍魎 ”。亦作“ 螭鬽魍魎 ”。 传说中川泽山林的妖怪。后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螭,通“ 魑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杜预 注:“螭,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 陆德明 释文:“魅,亡备切;本又作鬽。” 汉 张衡 《西京赋》:“螭魅魍魎,莫能逢旃。” 清 黄宗羲 《七怪》:“ 王孙满 之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言川泽山林也。”
《國語辭典》:潜山隐市(潛山隱市)  拼音:qián shān yǐn shì
潜身隐居于山林或市井中。唐。杜牧 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
《漢語大詞典》:栖丘饮谷(棲丘飲谷)
指隐逸山林。宋书·隐逸传·宗炳:“﹝ 高祖 ﹞辟 炳 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餘年。’ 高祖 善其对。”
分類:隐逸山林
《漢語大詞典》:穷山竭泽(窮山竭澤)
谓遍搜山林川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麟,人罕识之兽也,以见公之穷山竭泽而尽取,至於不识之兽,皆搜索而获之。”
分類:山林川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