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季节迁徙(季节迁徙)  拼音:jì jié qiān xǐ
一种畜牧或游动形式。随季节的变化在山区与低地,或低纬度与高纬度之间的地区游牧或生活。但实施季节迁徙的大多数居民往往也从事耕作,并有一些永久性的居住地。
《国语辞典》: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  拼音:lù jūn jūn guān xué xiào
位于高雄市凤山区。民国十三年由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于广东黄埔,时称为「黄埔军校」,三十五年一月一日改为今名。自八十二年起,规定修业四年三个月,毕业授理学士学位,并以少尉军官任用,为我国培植陆军军官人才的主要学府。
《国语辞典》:卡伦民族联盟(卡伦民族联盟)  拼音:kǎ lún mín zú lián méng
由居住在仰光东南部泰缅边境山区的卡伦族人所组成。为一支以武力争取自治的武装游击组织。在反缅甸政府叛乱集团中,势力仅次于中共支援的缅共。
《国语辞典》:亚美尼亚(亚美尼亚)  拼音:yà měi ní yà
Armenia
国名。在中亚外高加索,黑海东南与里海西南间的山区。参见「亚美尼亚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田寮  拼音:tián liáo
地名。隶属高雄市田寮区。西邻阿莲区与冈山区,南与燕巢乡相连。面积约九十二平方公里。先民初来时,筑屋于田野间,故称为田寮。乡内山明水秀,风景美丽,有月世界、大岗山风景区及阿公店水库等。
《国语辞典》:访山帮(访山帮)  拼音:fǎng shān bāng
专门在未开发的山区,寻求资源财富者所组成的小团体。如:「这位营造商带领著一个访山帮,想要寻找适合开发的地方。」
《国语辞典》:畬族  拼音:shē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五省八十多个县的山区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今多通用当地的汉语客家方言。主要从事农业,以产茶著称。手工业以细篾斗笠闻名。行一夫一妻制。妇女有财产继承权,地位较男子为高。
《国语辞典》:山线(山线)  拼音:shān xiàn
穿越山区的交通路线。如:「他返乡必定要搭乘山线火车。」
《国语辞典》:北宜公路  拼音:běi yí gōng lù
台北至宜兰的山区省九号公路。道路曲折多弯,有九弯十八拐之称。沿途风景秀丽。
《国语辞典》:排湾族(排湾族)  拼音:pái wān zú
台湾原住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央山脉以南到恒春半岛东南方的山区和海岸区。传统的社会概分为头人阶级、世族阶级、佃民阶级,前二者享有特权。家庭重长嗣(不分男女)。命名采用袭名制,各阶级有不同的名谱。以务农、狩猎、捕鱼为生。祭祖的仪式有时祭、五年祭、告祭等,以祀远祖的五年祭最为隆重。长于木雕与石雕,造型古朴可爱;妇女并精于织布,图案多变且细致,甚具艺术天分。
《国语辞典》:磨针溪(磨针溪)  拼音:mó zhēn xī
河川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东北二十五公里处。传说李白读书于象耳山中,未成弃学,过此溪,遇一老媪磨铁杵。李白感动之馀,仍回山中完成学业。故称为「磨针溪」。见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一二。彭山县》。
《国语辞典》:赛夏族(赛夏族)  拼音:sài xià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苗栗县、新竹县一带山区,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由传统大家庭制趋向小家庭制。其矮灵祭,深具特色。
《漢語大詞典》:高限
指山区生物分布的最高界限。
《漢語大詞典》:打寮
古代山区 瑶 民对小屋之称。
分類:山区
《漢語大詞典》:大铲鞋(大鏟鞋)
一种山区农民穿的布鞋,鞋底鞋帮都纳得很细致厚实,方头微翘,上有两条前开后合的鞋梁,略象铲形。 张秋桥 《来自波兰的战友》:“他脱掉皮鞋,换上 山东 特有的大铲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