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尼庵  拼音:ní ān
俗称只住出家女众的寺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王氏心中喜道:『元来是个尼庵』,一径的走将进去。」也称为「尼姑庵」。
《漢語大詞典》:螺呗(螺唄)
指寺庙中作法事时的法螺、梵呗之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是夜黄昏,僧徒礼讚,螺唄间作。”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旛刹螺唄,几埒 西藏 。”
《漢語大詞典》:塔林
僧人的墓群。多座落在寺庙附近。亦特指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少林寺 西的塔林。
《国语辞典》:茶室  拼音:chá shì
1.茶馆、茶肆。《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张铁臂让他到一个茶室里坐下,叫他喘息定了,吃过茶。」《清稗类钞。饮食类。茗饮时食乾丝》:「扬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室,枵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
2.俗称一种以饮茶为名而进行性交易的场所。《儒林外史》第二○回:「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孽海花》第三五回:「至于妓女,只有那三等茶室,上流人不能去,还没有南方书寓变相的清吟小班,有之,就从口袋底儿起。」
3.寺庙接待香客品茗的场所。《敕赐圣因接待寺志》卷二:「置伽蓝堂、祖师堂,改造山居忏堂、斋堂及僧寮、茶室,无不备具。浚井二口,以供汲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大殿供大悲佛,四围红阑。殿前右楹门搆靠山廊,廊外多竹,夏可忘暑。殿后檐左楹山墙门外为茶室。」
《漢語大詞典》:祠寺
祠堂,寺庙。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寧,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芻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
分類:祠堂寺庙
《漢語大詞典》:丽刹(麗刹)
庄严的寺庙。 唐 皎然 《五言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县过报德寺见怀》诗:“停舟仰丽刹,绣组发香墀。”
分類:庄严寺庙
《漢語大詞典》:寺庵
僧或尼所居的寺庙。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恩霈军民:“更有两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櫝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瘞其中。”
分類:所居寺庙
《国语辞典》:庙公(庙公)  拼音:miào gōng
寺庙管理员。如:「这支签根据那庙公的解析,说是凡事能逢凶化吉呢!」也称为「庙祝」。
《漢語大詞典》:伊蒲筵
寺庙中的素席。 清 赵翼 《锦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谢》:“愧无七寳庄严般若坐,亦少有百花供养伊蒲筵。”参见“ 伊蒲饌 ”。
分類:寺庙庙中
《國語辭典》:伊蒲馔(伊蒲饌)  拼音:yī pú zhuàn
供僧侣食用的素食。《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伊蒲馔可以斋僧。」
分類:斋供素食
《漢語大詞典》:番寺
喇嘛教的寺庙。《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各番寺喇嘛,设僧纲十九人,僧正三人。”
《漢語大詞典》:护国寺(護國寺)
北京 旧寺庙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西庙曰 护国寺 ,在皇城西北 定府大街 正西……谨按日下旧闻考: 护国寺 元 曰 崇国寺 , 明 曰 大隆善护国寺 ,今只曰 护国寺 ,乃 元 丞相 脱克脱 之故宅。”
分類:北京寺庙
《國語辭典》:配殿  拼音:pèi diàn
庙宇或宫殿中正殿两旁的偏殿。如:「这座庙宇的配殿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红楼梦》第五回:「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
《國語辭典》:签诗(籤詩)  拼音:qiān shī
神庙里筒中放竹签,上面书写号数,另外用纸条写诗语及号数,卜者抽签,依号码寻查诗语以决算吉凶,这种诗称为「签诗」。也称为「签语」。
《國語辭典》:琉璃灯(琉璃燈)  拼音:liú lí dēng
玻璃制成的油灯。《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见佛前琉璃灯有火。」《儒林外史》第二回:「诸位都来看看,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
《漢語大詞典》:香蹬
寺庙内讲经说法者坐的高凳。北史·史宁传:“ 梁武帝 引 寧 至香蹬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是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