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核理(覈理)
(1).切合事理。韩非子·扬权:“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覈理而普至。”
(2).审理。 唐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今法司覈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漢語大詞典》:覈理
1.切合事理。韩非子·扬权:“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覈理而普至。”
2.审理。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今法司覈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國語辭典》:公堂  拼音:gōng táng
1.学校。《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往年就是本学老师,门生也不过是公堂一见而已。」
2.官署或法庭的大堂。《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补翁先生,请厅房里去坐。此地公堂,不便说话。」
《國語辭典》:法堂  拼音:fǎ táng
1.寺院中集众说法的场所,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供宣讲佛法之用。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西游记》第七回:「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
2.旧称审案的公堂,即法庭。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这老儿,这是法堂上,不是你弄虚头的去处。」
《漢語大詞典》:治狱(治獄)
审理案件。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 春秋 之治狱,论心定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治狱如神。”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县令任重而选贱,俸薄而官卑,自治狱、催科外,餘皆置之度外。”
《國語辭典》:断狱(斷獄)  拼音:duàn yù
判决讼案。《墨子。尚贤中》:「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汉书。卷四。文帝纪》:「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國語辭典》:详察(詳察)  拼音:xiáng chá
详细考察。《韩非子。存韩》:「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國語辭典》:坐堂  拼音:zuò táng
1.坐在庭堂。《楚辞。宋玉。招魂》:「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2.官吏判事于堂上。《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众人来到杭州府前,正值太守坐堂。」《红楼梦》第八六回:「然后知县挂牌坐堂,传齐了一干邻保證见尸亲人等。」也称为「坐衙」。
3.禅师坐禅。《禅林象器笺。第九类。丛轨门。坐堂》:「凡坐禅于僧堂曰坐堂。」
《漢語大詞典》:当庭(當庭)
在法庭审理的现场。如:由于他能坦白自首,并作了退赔,法院当庭宣判他免于刑事处分。
《國語辭典》:受理  拼音:shòu lǐ
法律上指诉讼时法院认为有可诉的理由而接受处理。
《漢語大詞典》:详究(詳究)
(1).详细探究。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又见 刘熙 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 唐 权德舆 《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贯穿切劘,靡不详究。”
(2).审察研究;审理究问。 明 海瑞 《吴吉祥人命参语》:“申府蒙批 吴鑭 狱情反覆不一,又与审録大异,帖委 淳安县 会同 遂安县 再加详究。”
《漢語大詞典》:审详(審詳)
(1).仔细审察。《后汉书·郎顗传》:“陛下宜审详明堂布政之务,然后妖异可消,五纬顺序矣。”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诚先明其意,则国之所是可斟酌而定,议论趋向可审详而决,课功责效可岁月而待。”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余少时尝妄为删定,兹復审详,凡辞之繁而塞、诡而俚者,悉去之。”
(2).熟知,知道。礼记·经解“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姦诈” 唐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若能审详於礼,则奸诈自露,不可诬罔也。”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若然者,吾审详矣,杀汝父是 申兰 ,杀汝夫是 申春 。”
(3).审理上报。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杨巡道 受了财物,准了诉状下去,问官未及审详,时值万寿圣节将近,两司里头例该一人賷表进京朝贺。”
《漢語大詞典》:薄责(薄責)
(1).用低标准来要求。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2).轻微的责备或责罚。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而自 建隆 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明史·徐阶传:“故圣帝明王,有言必察。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俄邻子以执奸自首,既薄责逐释讫;而妇兄 马彪 素健讼,具词控妹冤。”
(3).簿责。根据文书所列的罪状来诘责审理。 宋 范仲淹 《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序:“公於部中择其挟贵人势力,州县不敢动者一二家,薄责于庭,众皆大惧。”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奉旨将掌厂值日内臣 贺尧年 、监督主事 蔡宸恩 下狱薄责之。”
《國語辭典》:判事  拼音:pàn shì
审理、裁决诉讼。《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唐。白居易 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后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刺吏不许欲科罪景云令式有文:「先迷后觉,判事虽不三思;苟有必知,牒举明无二过。」
《國語辭典》:谳狱(讞獄)  拼音:yàn yù
公正的审理有疑点的案件。《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夫严刑服罪名,为煆炼而成;刻意谳狱,何莫深文为拟,皆非虚公治事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