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标本(標本)  拼音:biāo běn
1.标,末尾。本,根本。标本指本末主次。《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八。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2.经过处理,可长久保存原貌的动、植物个体或器官、或矿物之碎片等。
《國語辭典》:折合  拼音:zhé hé
不同的货币或度量衡制度之间的换算。如:「一块钱美金,可折合多少台币?」《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五》:「应准银者,铜元折合,类致亏损,物价翔贵,民生日益凋敝。」
《國語辭典》:偿还(償還)  拼音:cháng huán
1.归还。《大宋宣和遗事。元集》:「我国家欠少商贾钱债,久不偿还,怎不辱国?」《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桂迁没奈何,特地差人回家变产,得二千馀,加利偿还。」也作「偿付」。
2.实现。《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弟子如今真个醒了,只是老君庙里香愿,尚未偿还。」
《國語辭典》:模型  拼音:mó xíng
模仿实物的原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样品。通常多用来展览或实验。如:「科学博物馆里展览许多飞机的模型。」
《国语辞典》:代金  拼音:dài jīn
按照实物价格折合的现金,用来代替应该发给或交纳的实物,称为「代金」。
《漢語大詞典》:折干(折乾)
(1).指漕运中规定的粮食损耗。明史·食货志三:“水次折乾,沿途侵盗,妄称水火,至有凿船自沉者。”
(2).谓以钱代替实物。 明 焦竑 玉堂丛语·规讽:“ 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巡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未尝折乾。到处皆要供具,烧羊亦数头。” 赵佩如 常宝坤 《新灯谜》:“乙:咱赌一盒烟卷。甲:烟卷还得去买,干脆折干赌两千块钱。”
(3).谓用金银财物行贿送礼。明史·兵志二:“折乾者,卫卒纳银将弁以免其行,有事则召募以应。”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抗疏:“凡官吏,恣婪索,尽无遗。綵缎金花以及折乾等礼似山堆,敲剥灾民,抛妻卖儿。”
《漢語大詞典》:南米
南方各省漕粮的总名,旧时的一种实物税。自南方征得粮米,经漕运至京师等地,供官军食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彼既以南米供给驻防,亦知民志不怡,而不得不藉美名以媚悦之。”参见“ 南漕 ”。
《漢語大詞典》:南漕
即南粮。清史稿·食货志三:“前命截留南漕二十万贮 天津 水次各仓备用。”参见“ 南粮 ”。
《國語辭典》:制图(制圖)  拼音:zhì tú
将物体的形象、大小等在平面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出,多用于机械或建筑工程等设计方面。
《國語辭典》:制图(製圖)  拼音:zhì tú
绘制图形。多指工业用图的绘制,根据图学的原理,以手或仪器绘制所需的图形。
《國語辭典》:税粮(稅糧)  拼音:shuì liáng
古时百姓应缴付的丁税钱粮。
《漢語大詞典》:写放(寫放)
亦作“ 写倣 ”。
(1).模仿。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 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 咸阳 北阪上。”
(2).描画实物。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画师写倣妙夺神,拜进御牀深称旨。”
(3).指初学书法的临帖模仿。
《國語辭典》:工资(工資)  拼音:gōng zī
劳工从事工作而由雇主以现金或实物等方式给付的报酬。
《國語辭典》:税收(稅收)  拼音:shuì shōu
政府稽徵各项租税所得收入。
《國語辭典》:教具  拼音:jiào jù
教学上用来帮助教师讲解说明的辅助工具。如挂图、仪器、模型等。
《漢語大詞典》:配钱(配錢)
指实物租税折算为钱征收。新唐书·食货志二:“量土地沃瘠,物产多少为二等,州等下者配钱少,高者配钱多。”新唐书·食货志二:“百姓本出布帛,而税反配钱,至输时復取布帛,更为三估计折,州县升降成姦。”
《國語辭典》:劳务(勞務)  拼音:láo wù
劳动、工作。如:「近来工厂中劳务纷繁,几乎每位员工都得加班。」《红楼梦》第一六回:「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