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实谱(實譜)
犹实录。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乡党》:“的是 宣圣 一幅真容,的是 宣圣 一部实谱。”
分類:实录
《國語辭典》:国史(國史)  拼音:guó shǐ
1.一国或一朝代的历史。《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
2.掌记国史的史官。《诗经。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漢語大詞典》:记注(記註)
(1).记录史实。 周 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记录言行。 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且当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兄弟之怨,使记注之士,定曲直之评,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书》:“而 汉 魏 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金史·孟浩传:“ 浩 对曰:‘良史直笔,君举必书。帝王不自观史,记注之臣乃得尽其直笔。’”
(2).起居注;编年实录。 隋 牛弘 《请开献书表》:“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餘,皆归 江左 。”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记注观之。” 胡三省 注:“记注,即起居注。”
(3).记述、注释。 清 尤侗 《余宾硕〈金陵览古〉序》:“驾言出游,匝月而穷其胜,得诗六十首,首各记注。”
(4).挂怀,关注。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乃工科给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见,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颇蒙记注。”
犹记录。后汉书·律历志论:“歷载弥久,暨於 黄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记註。”旧唐书·柳登传:“然 芳 勤於记註,含毫罔倦。”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乃又有诗来索战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漢語大詞典》:六馆(六館)
(1).国子监之别称。 唐 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宋 元 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於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义行,言於司业 阳先生 城 ,请諭留 蕃 。” 明 宋濂 《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 平仲 将行,率六馆之士祖饯於 龙江 之上。” 清 冯桂芬 《改建正谊书院记》:“书院始於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盖六馆之属,与今书院异。”
(2).谓 清 之实录馆、文颖馆、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四库会要馆、内廷方略馆。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輶车风驰,入我包匭,成均大师,六馆咏歌。”
《国语辞典》:不平等  拼音:bù píng děng
不相等、不公平。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同样是参赛的球队,我们却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古尊宿语录》卷四三:「上堂:『大众,彼我虽殊,根尘有异,然则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平等尚无,况有不平等者。』」《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实录。卷一三》:「顷日询问之时,洪命夏果有逆耳不平等说,而此不过率尔之言。原其本心,岂有他哉?」
《国语辞典》:是非得失  拼音:shì fēi dé shī
曲直对错与所得所失。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二〉:「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国语辞典》:窃窃细语(窃窃细语)  拼音:qiè qiè xì yǔ
私下密语。唐。韩愈〈顺宗实录五〉:「日引其党屏人窃窃细语,谋夺宦者兵。」也作「切切私语」、「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