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雍之长安马氏。年十九出家。住罗汉寺。学专摄论。尤务行头陀。以伏妄识。夜诵阿弥陀佛经。七过。称佛名号六万口。昼读藏经。六时礼悔。如是四十馀年。未尝废息。后又读涅槃。一千八百过。复兼诵金刚般若经。然而身无患恼。衣食随缘。亦可谓善于脩己者。己将终。嘱累道俗。必使先于念佛。且曰吾尸当烧散之。凡建塔勒铭等事。愿弗讲也。言讫而逝。寿八十三。腊六十二。 又同寺法达。素勤俭。每赴斋供。得衬施。辄用以书缮华岩经。焚香躬读八部。般若百馀过。平居不畜门人弟子。年七十。归隐云阳岩。四载乃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清贞栖德住罗汉寺。专听摄论。深惟妄识之难伏也。无时不諠乃入禅坊。头陀自静。六时礼悔四十馀年。夜自笃课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名六万遍。昼读藏经初无散舍。后专读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般若。终于即世。然身绝患恼休健翕习。冷食粗衣随得便服。情无惮苦。又志存正业翘注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观采。遇患将极念诵无舍。剋至大期。累属道俗以念佛为先。西方相待勿虚度世。又属当烧散吾尸不劳铭塔。用尘庸俗。言讫而逝。年八十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财无劳僧法。
释宝脩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蜀之资州人。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既入禅会。遇蕲州忍大师法裔。而决了所疑。后游罗浮山爱之。即石室燕默终日。寻而檀越卒为筑辟。郁成钜刹。一日忽愀然不乐。谓门人曰。因缘相逼奈何。众咸莫测其意。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京。与三藏问答。并正所翻译。因留居辇下三年。竟终于京寺云。
许文宝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太原文水人。微时,与邑人武士彟以鬻材为事,因致大富。士彟自称为厚材,文宝自称枯木,私言必当大贵。唐高祖起兵太原,士□从之,后贵显。文宝依之,官至绛郡通守、贝州刺史、太仆卿。
朱宝积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宝积。瀛洲人。丧亲庐墓。以哀毁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 【介绍】: 唐京兆鄠县人,本姓冯,名小宝。初为洛阳商人,伟岸有力,因千金公主得幸于武则天。则天度之为僧,又改其姓为薛,使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垂拱中怀义为白马寺主,又拆乾元殿造为明堂,充督作。堂成,拜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永昌中,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击突厥默啜,实不出京。旋加辅国大将军,进右卫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柱国。怀义伪造《大云经》,陈符命讽则天代唐。后因恩宠渐衰,遂恨怒而焚明堂,则天乃密诏太平公主使人缚而缢杀之。
陆宝积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天授三年,为来庭县令,后官屯田郎中。万岁通天元年,为冀州刺史。被契丹攻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武后时人,成均进士。能诗。曾于武后长安四年(704)题诗于卫州共城县百门陂。生平事迹见《金石萃编》卷六五《百门陂碑铭》。《全唐诗外编》收断句2。
全唐诗补逸
李大宝,武后时人,成均进士。诗二句。(《全唐诗》无李大宝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1 【介绍】: 唐时北印度迦湿密罗国僧。本名阿尔真那。专精律品,尤妙咒术。武则天长寿中至洛阳,译《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中宗神龙后不务翻译,唯勤礼诵。后于龙门山造天竺寺居之,年百余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宝思惟。北印土迦湿密罗国人。刹帝利种。天后长寿二年。届洛都。诏于天宫寺传。翻中宗神龙丙午。徙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太极元年。六月。诏详定入藏施行。自尔益务礼诵。每于晨朝。磨香水涂浴佛像。而后食。至老死弗倦。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尝于龙门山。依西域制度搆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开元九年终寿百馀。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阿你真那。华言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密罗国人。刹帝利种。幼而舍家禅诵为业。进具之后专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学兼真俗。乾文咒术尤攻其妙。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以天后长寿二年届于洛都。敕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至中宗神龙景午。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大极元年四月。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其年六月敕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详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每于晨朝磨香为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从始洎终此为恒业。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制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门徒学侣同居此寺。精诚所感灵应寔繁。寿百有馀岁。以开元九年终于寺。构塔旌表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依奘法师。学方译婆沙论。宝以非想见惑之疑。请益奘。因别出十六字入论中遮难辞。宝白曰。此固梵本语邪。奘曰。吾以义意作之耳。宝曰。师岂宜以凡情粉饰圣量哉。若俱舍之六离合释义尤以宝为定。时光宝二师之。于奘师是犹什公之得融睿云。长安三年。义净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译。诏偕法藏胜庄等。證义闻誉益著。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曰。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炰颉颃于奘之门。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馀师礼记衍字也。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睿焉。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预义净译场。宝与法藏胜庄等。證义。于时颇露头角。莫之与京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据《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神异录》,玉龙子本为唐太宗晋阳宫中旧物,开元中,三辅旱,乃密投之于南内龙池。及玄宗幸西蜀,回至渭水,临流濯弄,沙中得之。后为小黄门私窃,以遗李辅国。辅国夜闻柜中如有声,开而视之,已失所在。此人为诗咏之。《全唐诗》存诗1首,即据《太平广记》辑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玄宗天宝末宫女,尝在洛苑题诗于梧叶之上,随御沟流出,顾况见之,亦题和诗叶上,泛于波中,后闻于朝,遂得遣出。事见《云溪友议》卷下、孟棨《本事诗》、《唐诗纪事》卷七八。《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一首与德宗宫人所作《题花叶诗》大同。
释光宝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北京周氏子。幼失怙恃。遂从空寂之学。凡禅林靡下参扣。初见神会禅师于荷泽。泽问云。汝何名。答云光宝。泽云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答云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耶异耶。泽云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答云。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云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答云。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云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始茅茨隐于沂水之蒙山。而鄫费被其化。慎邑大夫。为辟静室于兖州。时尚书王公僚帅兖。每迎入府治供养。奏署静室额宝真。瓶锡交拥。元和二年示寂。享年九十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81 【介绍】: 唐范阳奚族人,字为辅。善骑射。初为范阳将张锁高假子,冒姓张,名忠志。累事安禄山、史思明。思明死,献恒、赵等五州,擢礼部尚书,赐姓名,封赵国公,拜节度使,名其军曰“成德”。德宗立,拜司空。晚尤猜忌,致诸将离心。后饮妖人毒液亡。卒赠太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787 【介绍】: 唐蒲州猗氏人。本名宝符。张嘉贞子。幼孤。开元末,玄宗召见,赐今名,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代宗大历初拜河南尹,徙荆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吏部尚书。德宗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袭成都作乱,讨平之。贞元元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卒谥成肃。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延赏。中书令嘉贞子。本名宝符。元宗取赏延于世之义改焉。特授左司禦率府兵曹参军。肃宗在凤翔。拜监察御史。累擢太原少尹兼行军司马北都副留守。代宗朝拜御史大夫。历淮南荆南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寻加吏部尚书。贞元元年徵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薨。年六十一。赠太保。谥曰成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著。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伪乾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一钵和尚者。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稽诸律藏。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一违制。二业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无违制愆。俗容有业道罪。宁得有护戒神邪。况高氏既持不杀。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明则有戒法。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姓张氏。明寤之性受益无厌。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见净众寺会师。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众皆归仰渐成佛宇。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改此寺为元和圣寿。初名宝应也。印化缘将毕。于长庆初示疾入灭。营塔葬于寺中。会昌中毁塔。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还名圣寿。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