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自在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隐居嵩山。
自得心法于老安禅师。
四方之趋附者。
同益至。
然其乡里名姓。
终未尝以告人也。
天后时。
嵩山神祠有灶。
颇灵异。
民之祈福祐者。
踵相接。
杀豕酾酒无艺。
堕患之。
微以杖三击之曰。
本是泥瓦合成。
灵从何来。
圣从何起。
灶即破裂堕落。
顷之见童子青衣。
再拜于前曰。
吾昔尝以罪累。
辱司此灶。
其苦奚可量。
今赖师说无生法。
获生天上。
敢不致谢。
由是世号破灶堕。
有僧问云。
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未蒙和尚苦口相为。
灶神得甚么径旨。
便获生天。
堕曰。
我即向伊道。
是泥瓦合成。
别无道理为伊处。
僧无语。
堕曰会么。
曰不会。
堕曰。
本有之性。
为甚么不会。
僧礼拜。
堕曰。
堕也。
破也。
破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破灶堕者。不知何许人也。天后之世参事嵩岳安禅师号老安是欤。通彻禅法逍遥弗羁。恒理求而不见其前。别涂取而莫趋其后。尝遇巫氏能与人醮灶祓禳。若汉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灶可以致物同也。凡其解奏之时。往往见鬼物形兆。闾里迭畏。传于众多杀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灶。乃幡盖拥之秘而罕睹焉。扬子所谓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堕诣之。始劝巫者。终为神说法已告云。我闻师教决定生天。乃现其形礼辞且曰。蒙师提耳获益弥深。得生殊胜天。言讫而隐。其灶即神祠也。随而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迩惊骇。此师素不称名。由此全取他名号破灶堕也。
神僧传·卷第七
嵩岳破灶堕和尚。隐居嵩山。山有庙甚灵。惟安一灶祭无虚日。师入庙以杖击灶云。此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击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一青衣人设拜师前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生。特来礼谢。再拜而去。少顷徒众问师。灶神得何经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只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众无语。师良久云。会么。众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众僧乃礼拜。师曰。破也堕也。于是其众大悟玄旨。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谓通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秋与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通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頔变色。
通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通唤相公。
頔应诺。
通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通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当天宝初载也。
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通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台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通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
回见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
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
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
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
穆宗长庆四年(824)卒。
谥智通禅师。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