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5,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司计
禁直
察院
同俦
上府
秘器
清曹
盐司
仪鸾
符移
内署
乐官
薄敛
列曹
暖阁
《漢語大詞典》:司计(司計)
官署名。 唐 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食货志下一:“帝因谓左右曰:‘此盖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闕,復赋率於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
《漢語大詞典》:禁直
在宫廷官署中值班。亦指值班人员。 宋 罗愿 《水调歌头·中秋和施司谏》词:“来岁公归何处?照耀彩衣簪橐,禁直且休催。” 明 李东阳 《斋居和亨父用杜韵》之一:“禁直居仍限,篇章意屡沾。”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台下三院之一,监察御史隶属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2.明、清时都察院简称为「察院」。职掌监察巡按,考察举劾。明。祝允明〈与分巡黄佥宪〉:「今具一牍并状申缴察院,谨以副本呈览,所望于我公者必为调停。」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石察院赶开左右,直唤两生到案前来,轻轻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恶贯盈。』」
4.院试的考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个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漢語大詞典》:同俦(同儔)
犹同伴。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浮素盖,御驊騮,命友生,携同儔。”此指同行者。 元 宋褧 《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赋五言十八韵》:“詰朝重赴局,持此诧同儔。”此指同一官署共事者。
《漢語大詞典》:上府
(1).上级官署;上司。《汉书·贡禹传》:“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於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 颜师古 注:“上府谓所属之府。”南齐书·郎政传·裴昭明:“ 昭明 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 鸿都 之事仰累清风。’”
(2).指上层的政权机构。南齐书·庾杲之传:“ 杲之 歷在上府,以文学见遇。”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自谓今职在甸内,去京师不数舍,朝有施为而夕闻焉,上府多士,如 段公 之乐道人善者故有焉。”
《漢語大詞典》:秘器(祕器)
棺材。汉书·孔光传:“及 霸 薨,上素服临弔者再,至赐东园祕器、钱帛。” 霸 、 孔光 父;东园, 汉 代专造丧葬器物的官署。后汉书·伏湛传:“病卒。赐祕器,帝亲弔祠,遣使者送丧修冢。”新唐书·太宗纪:“二月丁巳,营 九嵏山 为陵,赐功臣、密戚陪塋地及祕器。”参见“ 东园祕器 ”。
《漢語大詞典》:东园秘器(東園祕器)
皇室、显宦死后用的棺材。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东园祕器,珠襦玉柙,豫以赐 贤 ,无不备具。” 颜师古 注引《汉旧仪》:“东园祕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陈书·侯瑱传:“﹝ 瑱 ﹞於道薨,时年五十二。赠侍中、驃骑大将军、大司马,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给东园祕器。”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赐物四百叚,米粟四百石,东园祕器凶事,给仪杖至墓所往还。”亦省称“ 东园器 ”。 王国维 《蜀道难》诗:“铜鼓聊当《蒿里》歌,铁笼便是东园器。”参见“ 东园 ”。
《漢語大詞典》:清曹
清要的官署。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舒守谦 ﹞官歷秘书郎,及持相印,许列清曹命之。”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矧簉清曹,仍居旧治,辉荣大集,志愿何求。” 清 吴伟业 《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即今艺苑多供奉,八分草隶清曹重。”
《漢語大詞典》:盐司(鹽司)
古代掌管盐务的官署。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法行之后,停减盐司所由粮课,年可收钱十万贯。”元史·食货志二:“二十九年,减 大都 盐课一万引,入 京兆 盐司添办。是年五月,又革 京兆 盐司一,止存盐运司。”
《漢語大詞典》:仪鸾(儀鸞)
(1).指 仪鸾殿 。唐会要·祥瑞上:“ 隋煬帝 好闻祥瑞,尝有野雀集於殿上……奏为鸞, 煬帝 不究直虚,即以为瑞,仍名此殿为 仪鸞 。”
(2).官署名。 五代 梁 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 宋 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新五代史·汉臣传·聂文进:“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鸞、翰林、御厨供帐饮食, 文进 自如,有司不敢劾。” 宋 黄庭坚 《观伯时画马》诗:“仪鸞供帐饕蝨行,翰林湿薪爆竹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横行武列宋史·职官志四
《漢語大詞典》:符移
(1).符教移檄等官府征调敕命文书的统称。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词:“绣衣半夜草符移,月明双桨归。”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 準 ( 寇準 )初知 巴东 、 成安 二县,其治一以恩信,每期会赋役,未尝出符移,惟具乡里姓名揭县门,而百姓争赴之,无稽违者。”
(2).谓行文书于不相统属的官署。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后二年,御史、民曹交相趋,符移总领常平司,定以 善补 为直。”
《漢語大詞典》:内署
(1).掌内府衣物的官署。《后汉书·殇帝纪》:“其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 李贤 注:“内署,掌内府衣物。”
(2).指翰林院。因院设宫禁之内,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令狐相国 自 吴兴 郡守授司勋郎中,未居内署,初与学士候对,便以为有宰辅之才。” 宋 欧阳修 《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神都繁浩,常惧於旷官;内署凝严,遽叨於厕职。”
《漢語大詞典》:乐官(樂官)
(1).古代掌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 毛 传:“瞽,乐官也。”汉书·艺文志:“ 汉 兴,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2).指歌舞艺人。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焕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诗之二:“荒山乐官歌舞拙,提壶沽酒聊一欢。”
《漢語大詞典》:薄敛(薄斂)
(1).减轻赋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説,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汉书·吴王刘濞传赞:“ 吴王 擅山海之利,能薄敛以使其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悽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
(2). 元 官署名。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元贞元年:“己未,罢打捕鹰房总管府及司籍、周用、薄敛等库、 徽州路 银场,各处盐场,仍免 大都 今岁田租。”
《漢語大詞典》:列曹
(1).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 西汉 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另四人分为四曹; 东汉 置尚书六人,一人为仆射,另五人分为五曹,因其数多,故称“列曹”。 汉 应璩 《与武帝荐贲琳》:“宜授以千里之涂,任以列曹之职。”
(2).称郡县之属官。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薛侍郎 竟终於列曹,始知前辈不可忽后辈也。”
《國語辭典》:暖阁(暖閣)  拼音:nuǎn gé
1.与大屋隔开而又相通连,可设炉取暖的小房间。泛指设炉取暖的小阁。唐。白居易 别春炉诗:「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红楼梦》第五二回:「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
2.官署大堂设案之阁。《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而今官大了,是翰林院大学士,又带著左春坊,每日就要站在朝廷大堂上暖阁子里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