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5,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甄别
主计
园吏
执讯
奏课
清官
巧宦
孝顺
华使
需次
烧尾
中浣
提衡
掾属
人公
《國語辭典》:甄别(甄別)  拼音:zhēn bié
1.鉴别、区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南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
2.审察优劣,决定去取。《元史。卷一七○。张昉传》:「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文明小史》第六○回:「索性拼著精神细细的甄别,其中或有奇材异能,亦未可知。」
《國語辭典》:主计(主計)  拼音:zhǔ jì
1.职官名。汉代时掌管国家财政,计算出入。《汉书。卷四二。张苍传》:「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
2.现称主管岁计、会计、统计的部门。如:「主计处」、「主计室」。
《國語辭典》:园吏(園吏)  拼音:yuán lì
职官名。掌理园囿。
《國語辭典》:执讯(執訊)  拼音:zhí xùn
1.通讯问的官吏。《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
2.捕获战俘。《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汉书。卷五五。卫青传》:「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
《漢語大詞典》:奏课(奏課)
(1).把对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为 义兴 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明 方孝孺 《祭叶夷仲主事文》:“入宰畿县,奏课最优。”
(2).把计簿、户籍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岐 俗质厚, 彦光 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 胡三省 注:“奏课,奏计帐及输籍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天章阁待制 许元 为 江 淮 发运使,奏课於京师。”
《國語辭典》:清官  拼音:qīng guān
1.清贵显要的官职。《晋书。卷四十六。刘颂传》:「约己洁素者,蒙俭德之报,列于清官之上。」唐。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记〉:「旧制以拾遗为八品清官,故必名实者居于其位。」
2.公正廉洁的官吏。《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他父亲太守公是个清官,当初在任上时,过些清苦日子。」《文明小史》第十一回:「向来清官去任,百姓留靴。」
《國語辭典》:巧宦  拼音:qiǎo huàn
善于钻营的官吏。《文选。潘岳。闲居赋。序》:「岳尝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尝不慨然废书而叹!」唐。陈子昂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诗:「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也作「巧吏」。
《國語辭典》:孝顺(孝順)  拼音:xiào shùn
1.侍奉父母,克尽孝道。《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今皇帝宽仁孝顺,奉循圣绪。」《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
2.敬献财物。《西游记》第四三回:「小弟一向蒙恩赐居于此,久别尊颜,未得孝顺。」《红楼梦》第二四回:「不用说这香料自然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有孝顺婶婶一个人才合式。」
《漢語大詞典》:华使(華使)
显贵的官吏。新唐书·刘晏传:“任职久,势轧宰相,要官华使,多出其门。”
分類:显贵官吏
《漢語大詞典》:需次
旧时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宋 楼钥 《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诗:“ 九江 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守默斋杂著》:“ 应祺 以监生得官,后需次 江西 ,尝署 吉南 赣宁 道。”参阅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下
《國語辭典》:烧尾(燒尾)  拼音:shāo wěi
1.唐时初拜官职的大臣,依例设宴献食,以表庆祝酬谢,称为「烧尾」。见《新唐书。卷一二五。苏镶传》。
2.唐代士子登第,必设盛筵欢聚,称为「烧尾」。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
3.比喻人显达。唐。许浑 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國語辭典》:中浣  拼音:zhōng wǎn
古代官吏中旬的休假日。《红楼梦》第二三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著。」也称为「中浣」。
《國語辭典》:中浣(中澣)  拼音:zhōng huǎn
古代官吏中旬的休假日。也称为「中浣」。
《漢語大詞典》:提衡
(1).亦作“ 提珩 ”。谓用秤称物,以平轻重。引申为抗衡。管子·轻重乙:“则是寡人之国,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於诸侯,为之有道乎?”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七国之时,皆据万乘,南面称王,提珩为敌国累世。”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既而三河失统,九州之寳币不归;四塞提衡,万里之长城继作。”
(2).谓简选官吏。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纪于兹。” 李善 注:“言选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吏部候人数满百或二百,即引试,量书、判注拟,乃无被放者。故吏曹四时提衡,略无休暇。”
《漢語大詞典》:掾属(掾屬)
佐治的官吏。 汉 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魏 晋 以后,改由吏部任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秋八月,公东征海贼”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 曹操 令曰:﹞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 武生 为府掾属,公务繁伙,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 康有为 《大同书》庚部第七章:“府史皆有长贰、掾属、胥徒焉,其官数各视其地。”
《漢語大詞典》:人公
即太保。 周 三公之一。负责管饬大臣官吏。尚书大传卷五:“臣多弑主,孽多杀宗,五品不训,责於人公。”参见“ 三公 ”。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