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节(大節)  拼音:dà jié
1.关系重大的事。《左传。昭公元年》:「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晋。干宝《搜神记》卷七:「男女之别,国之大节,故服食异等。」
2.生死危难之际的节操。《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袁涣》:「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3.重要的义理。《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荀子。仲尼》:「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漢語大詞典》:社稷臣
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絳侯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 蓬莱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漢語大詞典》:夷阻
亦作“ 夷岨 ”。 平坦和险阻。喻安危;生死。 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赋》:“岂夷阻之在运?将全丧之由躬。”《宋书·王景文传》:“ 江州 刺史 景文 ,风度淹粹,理怀清畅,体兼望实,诚备夷岨。”梁书·张弘策传:“其情清贞,器识淹济,自藩升朝,契阔夷阻。”
《漢語大詞典》:屯泰
《屯》卦和《泰》卦的并称。意谓险夷,安危。梁书·吕僧珍传:“与朕契阔,情兼屯泰。”
分類:安危
《漢語大詞典》:询迁询谋(詢遷詢謀)
谓国家的安危、国都的迁徙、国君的拥立,都要征求人民的意见。语本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尚书之四目四聪,皆由辟门;周礼之询迁询谋,皆合大众。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结合民志。”
《国语辞典》:片石千钧(片石千钧)  拼音:piàn shí qiān jūn
一片石却有千钧之重。比喻少数力量却关系著国家安危的重责大任。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难料!片石千钧,一丝九鼎,当机若个坚牢。」
《国语辞典》:徇国忘家(徇国忘家)  拼音:xùn guó wàng jiā
为保全国家而不顾一己家庭的安危。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犹己。」宋。陆游〈贺莆阳陈右相启〉:「方孤论折群邪之锐,盖一身为众正之宗,徇国忘家,惟天知我。」
《国语辞典》:忧国忘身(忧国忘身)  拼音:yōu guó wàng shēn
忧劳国事,不顾自身安危得失。《晋书。卷六四。武十三王传。淮南忠壮王允传》:「故淮南王允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明史。卷一七○。于谦传》:「至性过人,忧国忘身。」
《国语辞典》:不顾生死(不顾生死)  拼音:bù gù shēng sǐ
比喻意志专一,甚至连自己的生命安危都不顾虑。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小娘子去了也。方才说道:『心间万般哀苦事,尽在回头一望中。』又与我这五十文金钱为信物,我也不顾生死,不问那里赶将去。」
《国语辞典》:不念荷戈  拼音:bù niàn hè gē
形容将领只顾自己的安乐,不体恤士兵扛著兵器的辛劳和安危。《六部成语注解。兵部》:「不念荷戈:管兵之官只图自己安逸,不想念拿著兵器巡守的兵丁之劳苦。」
《國語辭典》:苟安一隅  拼音:gǒu ān yī yú
统治者对外来侵略不加以抵抗,而偏安一地。《精忠岳传》第五九回:「方今奸臣弄权,专主和议;朝廷听信奸言,希图苟安一隅,无用兵之志;不知将来如何。」
《國語辭典》:愤不顾身(憤不顧身)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激于义愤,不惜生命。宋。无名氏〈绿珠传〉:「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也作「忿不顾身」。
《國語辭典》:奋不顾身(奮不顧身)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勇往直前,不顾生死。《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李广》:「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列传。越王贞》:「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
《漢語大詞典》:出夷入险(出夷入險)
出入于安危之中。 宋 叶适 《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由此更践内外,出夷入险,择而守中,劳而有成,干方举德,而莫有助之者也。”
分類:出入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