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55,分1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小学
学书
同学
绝学
学行
学海
林学
正学
末学
学业
阁学
经学
学佛
州学
学成
《國語辭典》:小学(小學)  拼音:xiǎo xué
1.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如:「国民小学」。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2.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的学问。包括文字学、声韵学及训诂学。
3.宋人称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为「小学」。
4.小道,末流琐屑之学。《陈书。卷三○。列传。傅縡》:「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漢語大詞典》:学书(學書)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
《漢語大詞典》:学字(學字)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分類:学习书法
《國語辭典》:同学(同學)  拼音:tóng xué
1.同师受业。《庄子。知北游》:「娿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周书。卷四○。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
2.同师受业的人。如:「我们是大学的同班同学。」
《國語辭典》:绝学(絕學)  拼音:jué xué
1.失传的学术。《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文明小史》第六○回:「大家涉猎新书还来不及,……我看讲究这门的渐渐要变作绝学快了。」
2.废绝学问。《老子》第二○章:「绝学无忧。」《庄子。山木》:「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
3.造诣独到的学术。
《國語辭典》:学行(學行)  拼音:xué xìng
学问和品行。《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道之渊薮,六艺所宗,宜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
《國語辭典》:学海(學海)  拼音:xué hǎi
1.为学当效法大海,日进不已。汉。扬雄《法言。学术》:「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2.形容学问的广大无穷,亦用以指学术界。唐。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于天庭,姑龙骧于学海。」
3.称学问渊博的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漢語大詞典》:林学(林學)
研究林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一般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更新、林业机具的应用改良、森林经营管理等培育森林方面的科学。广义的林学还包括木材采运和林产品加工等森林工业方面的科学。
《漢語大詞典》:正学(正學)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 宋濂 《凝道记下》:“ 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 宋 初 孙复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宋 兴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孙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國語辭典》:末学(末學)  拼音:mò xué
1.没有根底的肤浅学识。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亦指治学不求根本,学识浅薄之学者。《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2.后学。多用作自谦之词。如:「得闻先生雅教,末学受益匪浅。」《陈书。卷三三。儒林列传。沈不害》:「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
3.非正统主流之学。《抱朴子。外篇。自叙》:「晚又学七尺宏趫,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七。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國語辭典》:末学肤受(末學膚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学问不求根本,浅尝即止,仅得皮毛。汉。张衡〈东京赋〉:「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國語辭典》:学业(學業)  拼音:xué yè
研究学问的事。《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谯玄传》:「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在路上无事,问问两公子平日的学业,看看江上的风景。」
《漢語大詞典》:阁学(閣學)
(1). 宋 代 显谟阁 、 徽猷阁 等阁直学士的省称。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龙图阁 学士旧谓之老龙,但称龙阁, 宣和 以前,直学士、直阁同为称,未之有别也。末年, 陈亨伯 为发运使……进直学士,佞之者恶其下同直阁,遂称龙学,于是例以为称。而 显謨阁 直学士、 徽猷阁 直学士欲效之,而难于称謨学、猷学,乃易为阁学。”
(2). 明 清 时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阁学:“ 明 殿阁词林记有殿学、阁学、詹学、翰学之名。国朝阁臣大拜,祇称中堂,或称相公,而内阁学士则称阁学。”
《國語辭典》:经学(經學)  拼音:jīng xué
研究儒家经传的训诂与阐扬义理的学术。《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瑜少好经学,尤善图谶、天文、历算之术。」
《漢語大詞典》:学佛(學佛)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國語辭典》:州学(州學)  拼音:zhōu xué
旧时于府、州、县皆设立学校,设于州的称为「州学」。
《国语辞典》:学成(学成)  拼音:xué chéng
技艺或学业修习完毕,且有所成就。《文明小史》第三六回:「莫如入陆军学校,学成了倒还有个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