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学堂(學堂)  拼音:xué táng
1.古代学生受教育的场所,相当于现今的学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罗家把女儿寄在学堂中读书。」《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2.术数用语。命相家用来指面部近耳门的地方。《新唐书。卷二○四。方技传。袁天纲传》:「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
《漢語大詞典》:村学堂(村學堂)
乡村学堂。旧时多指乡村私塾。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和林卿韵》词:“友 鲁申公 ,师 浮丘伯 ,尚可教书村学堂。”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分類:乡村私塾
《漢語大詞典》:小学堂(小學堂)
清 末采用 欧 美 方式设立的初级学校。初称小学堂,后改称小学校,犹今之小学。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广学》:“今西国定制,无论城乡,三十户而设小学堂一。”
《漢語大詞典》:大学堂(大學堂)
清 末创办新制学校时称大学为大学堂。清史稿·选举志二:“初, 世凯 奏陈 东省 开办大学堂章程,有旨飭下各省仿办。”
《漢語大詞典》:私学堂(私學堂)
即私塾。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这老汉原是个穷念书人,早年在私学堂教‘子曰学而时习之’糊口。”参见“ 私塾 ”。
分類:私塾
《國語辭典》:私塾  拼音:sī shú
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通常只有一个老师,依学生程度而个别指导,教材和学习年限没有一定,不同于有制度的学校。
《漢語大詞典》:洋学堂(洋學堂)
旧指始于近代的新式学校。 洪深 《劫后桃花》五:“小姐在洋学堂念书行了;这个种花的事,得有真本领的,你不行。” 巴金 《家》三一:“这都是给洋学堂教坏了的。我原说不要把子弟送进洋学堂,你们总不听我的话。”
《分类字锦》:学堂莹夷(学堂莹夷)
见眉过目注
分类:相术
《国语辞典》: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  拼音:běi yáng shuǐ shī xué táng
清末一所新式海军官校。光绪六年(西元1881)由李鸿章于天津创办,民国名人黎元洪、张伯苓均为该校毕业生。
《国语辞典》: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  拼音:běi yáng wǔ bèi xué táng
清末一所新式陆军士官学校。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由李鸿章于天津创办,北洋军阀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等均由该校毕业。
《国语辞典》:自强学堂(自强学堂)  拼音:zì qiáng xué táng
清光绪十九年(西元1893年)所设的洋式学堂。由张之洞创办,位于湖北省武昌县,课程分为英、法、德、俄四国语言文字,修业期间为五年。
《国语辞典》: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  拼音:jīng shī dà xué táng
中国第一所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创办,兼具教学及掌理全国教育行政的双重功能。民国初年改制为北京大学。
《国语辞典》:大通师范学堂(大通师范学堂)  拼音:dà tōng shī fàn xué táng
西元一九○五年,光复会成员徐缟摬、陶成章在浙江绍兴创办,由秋瑾主持校务,后置国语、教育、伦理、图画、音乐等课程,特别重视军事体育。当时培养不少革命人才,并且把这个学堂当作革命的掩护机关。一九○七年秋瑾在此起义失败,学堂被满清政府查封。
《漢語大詞典》:两等小学堂(兩等小學堂)
清 末设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
《漢語大詞典》:两级师范学堂(兩級師範學堂)
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漢語大詞典》:书堂(書堂)
(1).学堂。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就经黌舍,略见书当;习武兵栏,偏知剑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达生 辞了母亲,又到书堂中去了。”
(2).书房。 唐 赵嘏 《送权先辈归觐信安》诗:“小斋松岛上,重叶覆书堂。” 宋 陆游 《戏咏闲适》:“暮秋风雨暗江津,不下书堂已过旬。”
分類:学堂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