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垂戒鑴铭
 
相关人物
孔子


《说苑》卷十〈敬慎〉~337~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口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家语》卷三〈观周〉~26~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喟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例句

馀生愿依止,文字欲三缄。 严维 送桃岩成上人归本寺

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后昆。 徐夤 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

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杜牧 鹦鹉

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权德舆 诫言

时讹轻五羖,俗浅重三缄。 皮日休 江南书情二十韵寄秘阁韦校书贻之商洛宋先辈垂文二同年

帝图忧一失,臣节耻三缄。 许浑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韩愈 答张彻

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 韩翃 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

典故
春秋责帅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22~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例句

据鞍惭齿发,责帅惧春秋。 武元衡 酬李十一尚书西亭暇日书怀见寄十二韵之作

典故
二雏
 
大儿清彻
 
孔释抱送
 
徐卿
 
徐卿梦
 
徐卿秋水澈
 
徐子冰玉为神骨
 
徐雏分大小
 
秋水为神
 
精神秋水
 
膝下双雏
 
衮衮公侯
 
释氏抱送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徐卿二子歌〉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异时名位岂肯卑微休】。
典故
大野麟
  
鲁郊西狩
 
麒见处
 
麒麟绝句

相关人物
孔子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哀公·经十四年〉~030~
经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晋·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冬猎曰狩,盖虞人脩常职,故不书狩者;大野在鲁西,故言西狩。」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哀公·传十四年〉~030~
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晋·杜预注:「大野,在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42~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例句

获麟书诸册,豢龙醢为臡。 元稹 青云驿

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唐彦谦 吊方于处士二首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李峤

汉祀应祥开,鲁郊西狩回。 李峤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李白 古风

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高兴知笼鸟,斯文起获麟。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时伤大野麟,命问长沙鵩。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如经麟见处,驻马瞰荒丘。 许棠 送刘校书游东鲁

典故 
启期传意
 
启期乐
 
嗜琴启期
 
四乐不言三
 
带索荣
 
荣先生老
 
荣公三乐
 
荣公乐
 
荣启乐
 
荣期三乐
 
荣期乐
  
老带索
 
鹿裘高士

相关人物
孔子


《列子集释》卷一〈天瑞篇〉~22~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说苑》卷十七〈杂言〉~59~
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典故
聃丘

相关人物
孔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05~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239~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典故
一瓢自乐
 
一瓢陋巷
 
一瓢颜
 
一瓢饮
 
一箪瓢
 
回也贤
 
在陋巷
 
学颜
 
乐一瓢
 
乐箪瓢
  
箪瓢人
  
箪瓢颜子
  
贤哉回也
 
贤哉巷
 
辛苦学颜回
 
隐居颜氏
 
颜回
   
颜巷乐
 
颜巷陋
 
颜渊
 
颜渊陋巷
  
食一箪
 
相关人物
孔子
 
颜回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288~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注疏·雍也》~5~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简释

颜回:指有修养、能安于贫困生活的贤才。唐王绩《被召谢病》:“颜回唯乐道,原宪岂伤贫。”


例句

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 于濆 秦富人

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 刘商 醉后

颜回徒恨少成古,彭祖何曾老至今。 刘威 感寓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孟浩然 西山寻辛谔

颜子既殂谢,孔门无辉光。 孟郊 哭李观

安得颜子耳,曾未如此听。 孟郊 读经

颜氏岂嫌瓢里饮,孟光非取镜中妍。 徐夤 人事

马卿自愧长婴疾,颜子谁怜不是愚。 徐夤 咏怀

石家恃富身还灭,颜子非贫道不遭。 徐夤 骄侈

颜巷萧条知命后,膺门感激受恩初。 方干 归睦州中路寄侯郎中

颜子命未达,亦遇时人轻。 曹邺 偶怀

僻居城南隅,颜子须泣血。 曹邺 成名后献恩门

他日趋庭应问礼,须言陋巷有颜回。 朱湾 逼寒节寄崔七

季子祸从怜富贵,颜生道在乐箪瓢。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之四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李嘉祐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之一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李白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之四

颜子方敦行,支郎久住禅。 李端 寄畅当

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 李端 慈恩寺怀旧

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 李贺 春归昌谷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 杜甫 八哀诗赠佐仆射郑国公尹公武

身为陋巷客,门有绛辕车。 杨衡 寄赠田仓曹湾

二纪乐箪瓢,烟霞暮与朝。 权德舆 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得销字)

原宪贫无愁,颜回乐自持。 沈佺期 伤王学士

辛勤到老慕箪瓢,于我悠悠竟何有。 温庭筠 醉歌

春深颜子巷,花映老莱衣。 王贞白 赠刘凝评事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白居易 夏日闲放

陶庐闲自爱,颜巷陋谁知。 白居易 自题小草亭

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 卢仝 冬行三首之二

三径春自足,一瓢欢有馀。 卢纶 同柳侍郎题侯钊侍郎新昌里

感物如有待,况依回也贤。 卢纶 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徵君读书

朱户昨经新棨戟,风帆常觉恋箪瓢。 卢肇 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

怅望添燕琯,蹉跎厌鲁瓢。 罗隐 大梁见乔诩

人地应无比,箪瓢奈屡空。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吾徒自多感,颜子只箪瓢。 罗隐 秋寄张坤

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 罗隐 秦中富人

辅嗣俄长往,颜生即短辰。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

颜巷雪深人已去,庾楼花盛客初归。 许浑 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适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

颜子巷深青草遍,庾君楼迥碧山多。 许浑 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

箪瓢贫守道,书剑病忘机。 许浑 题官舍

国境未安身未立,至今颜巷守箪瓢。 路德延 感旧诗

颜子不得禄,谁谓天道平。 邵谒 赠郑殷处士

幽林尝伴许,陋巷亦随回。 郑审 酒席赋得匏瓢

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 钱起 宿华侍御宅

三径与嚣远,一瓢常自怡。 钱起 山园栖隐

从军谁谓仲宣乐,入室方知颜子贫。 钱起 过张成侍御宅

因知富德不富财,颜氏箪瓢有深意。 陆龟蒙 庆封宅古井行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柳下官资颜子居,闲情入骨若为除。 高骈 依韵奉酬李迪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水经注》卷二十五《洙水》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

简释

盗泉:喻恶势力,或表示不义之物。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诗御》:“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例句

莫饮盗泉水,无为天下先。 李咸用 遣怀

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盗泉宁止渴,恶木匪投躯。 沈佺期 移禁司刑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 感鹤

鬓秃趋荣路,肠焦鄙盗泉。 郑谷 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

典故 
道孤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里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例句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扫洒潭中月,他时望德邻。 独孤及 答李滁州忆玉潭新居见寄

夫子道何孤,青云未得途。 郑谷 送举子下第东归

典故
指点虚无路
 
诗卷长留
 
道我问讯如何
 
钓竿拂珊瑚
 
相关人物
孔巢父
 
李白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钓竿欲拂三珠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花繁草青春日暮】。蓬莱织女回云车【仙人玉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指点虚无引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我欲苦留君富贵。何如草头易晞露】。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罢琴惆怅月点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书卷长携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我拟把袂苦留君。富贵何如草头露。深山大泽龙蛇远,花繁草青风景暮。仙人玉女回云车,指点虚无引归路。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
典故
德璋

相关人物
孔稚圭

参考典故
张掾


《南齐书》卷四十八《孔稚圭传》
孔稚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稚圭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州举秀才。解褐宋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太祖为骠骑,以稚圭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父忧去官,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机独酌,傍无杂事。

例句

何言张掾傲,每重德璋亲。 卢纶 过司空曙村居

典故
德祖家珍

相关人物
孔融
 
杨修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05~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余嘉锡笺疏引李慈铭云:「案《金楼子·捷对篇》作杨子州答孔永语。《太平广记·诙谐门》引《启颜录》作晋杨修答孔君平。」嘉锡案:杨德祖非晋人,晋亦不闻别有杨修,《启颜录》误也。敦煌本《残类书》曰:「杨德祖少时与孔融对食梅。融戏曰:『此君家。』祖曰:『孔雀岂夫子家禽?』」与诸书又不同。皆一事而传闻异辞。
典故 
两楹奠
 
两楹孟
 
商人奠
 
梦楹
  
圣师梦奠

相关人物
孔子


《礼记注疏》卷七〈檀弓〉~30~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例句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李隆基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两楹凄已合,九仞杳难分。 王起 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

典故
迭宕孔文举

相关人物
孔融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2272~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搆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于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荅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例句

迭宕孔文举,风流石季伦。 储光羲 秋夜贻马九

典故
不知丘
  
敬东家
    
笑东家

相关人物
孔子


《昭明文选》卷四十一〈书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盖闻过高唐者,效王豹之讴;游睢涣者,学藻缋之䌽。间自入益部,仰司马杨王遗风,有子胜斐然之志,故颇奋文辞,异于他日。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是何言欤? 」唐·张诜注:「鲁人不识孔子圣人,乃云:『我东家丘者,吾知之矣。』言轻孔丘也。」
《颜氏家训集解》卷二〈慕贤〉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覈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邴原传〉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原别传》曰: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

简释

东家丘:喻指圣贤未被世人认识。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


例句

知己欲依何水部,乡人今正贱东丘。 严维 余姚祗役奉简鲍参军

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四(山林在韦曲西塔陂)

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轻。 高适 别从甥万盈

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高适 鲁西至东平

《漢語大詞典》:三缄(三緘)
“三缄其口”的略语。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昔 陈灵 之被矢, 灌氏 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实为之。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三缄之戒,岂欺我哉。” 唐 许浑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诗:“帝图忧一失,臣节耻三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闺鉴图说跋:“子韦布之士,岂知国家大计,宜从此三缄,无自取祸也。”
《漢語大詞典》:金人偈
谓慎言之戒。 唐 韩翃 《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诗:“笑説金人偈,閒听宝月诗。”参见“ 金人三缄 ”。
分類:慎言
《漢語大詞典》:金人三缄(金人三緘)
指人之慎言。语出《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观 周 ,遂入 太祖 后稷 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重言:“於是奉 老氏 多败之戒,思金人三缄之义。”
分類:慎言
《漢語大詞典》:获麟(獲麟)
(1).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絶笔於获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歷 秦 汉 至於 后魏 ,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迄於 秦始 ,实为 中国 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
(3).指 汉武帝 太始 二年捕获白麟事。《汉书·武帝纪》:“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后汉书·班彪传:“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 ……据 楚 汉 列国时事,上自 黄帝 ,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绝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於《金楼》之制。”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漢語大詞典》:三乐(三樂)
祀天、地、鬼的三种音乐。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天之气始於子,故先以黄鐘;天之功毕於三月,故终之以姑洗。地之功见於正月,故先之以太蔟;毕於八月,故终之以南吕。幽阴之气,钟於北方,人之所归,鬼之所藏之,故先之以黄鐘,终之以应鐘。此三乐之始终也。”
分類:祀天音乐
《漢語大詞典》:荣乐(榮樂)
荣华逸乐。《后汉书·仲长统传》:“求士之舍荣乐而居穷苦,弃放逸而赴束缚,夫谁肯为之者邪!”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分類:荣华逸乐
《國語辭典》:箪瓢(簞瓢)  拼音:dān piáo
瓢,饮器,以葫芦剖分而成。箪瓢形容简朴刻苦的生活。《文选。班固。答宾戏》:「颜潜乐于箪瓢,孔终篇于西狩。」宋。陆游 晨起独行绿阴间诗:「病逢针药如差减,贫比箪瓢尚庶几。」
《國語辭典》:箪食瓢饮(簞食瓢飲)  拼音:dān sì piáo yǐn
语本《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颜回生活虽然清苦,却依旧不改乐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贫乐道。《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子赣传》:「颜渊箪食瓢饮,在于陋巷。」唐。韩愈 与李翱书:「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也作「箪瓢陋巷」。
《國語辭典》:箪瓢陋巷(簞瓢陋巷)  拼音:dān piáo lòu xiàng
比喻安贫乐道。参见「箪食瓢饮」条。明。朱鼎《玉镜台记》第四出:「劳黾勉,须学取箪瓢陋巷,暂乐田园。」
《國語辭典》:箪食(簞食)  拼音:dān sì
形容生活贫苦。《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咱每日一瓢饮,一箪食,有几双箸几张匙。」
分類:蔬食饭食
《國語辭典》:陋巷  拼音:lòu xiàng
狭小的巷子。引申为狭窄简陋的住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唐。韩愈 与崔群书:「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
《漢語大詞典》:颜子(顔子)
(1).指 孔子 弟子 颜回 。孟子·离娄下:“ 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 不改其乐, 孔子 贤之。”后汉书·黄宪传:“子国有 颜子 ,寧识之乎?” 李贤 注:“ 颜子 , 颜回 也。”后常以“颜子”借指安贫乐道,有德寿夭之士。 唐 李端 《慈恩寺怀旧》诗:“ 孔 席亡 颜子 ,僧堂失 谢公 。” 唐 孟郊 《哭李观》诗:“ 颜子 既殂谢, 孔 门无辉光。”
(2).对 南朝 宋 周续之 的美称。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年八岁丧母,哀戚过於成人,奉兄如事父。 豫章 太守 范宁 於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 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
(3).指质量差的物品。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柔福帝姬:“ 柔福 帝姬,先自 金 閒道奔归……及 韦太后 归自北方,持 高宗 袂泣未已,遽曰:‘哥被番人笑,説错买了颜子,帝姬 柔福 死已久,生与吾共卧起,吾视其敛且寘骨。’”参见“ 颜子生活 ”。
《漢語大詞典》:颜子生活
指蹩脚活儿。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柔福帝姬:“京师 颜家巷 髹器物不坚实,故至今谓之 颜子 生活。”
分類:蹩脚活儿
《漢語大詞典》:颜巷(顔巷)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 也。’”本指 颜回 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唐 许浑 《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适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诗:“ 颜 巷雪深人已去, 庾 楼花盛客初归。” 明 朱权 《卓文君》第一折:“静守芸窗,僻居 颜 巷。”
《漢語大詞典》:颜生(顔生)
指 颜回 。 唐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诗:“辅嗣俄长往, 颜生 即短辰。” 唐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之四:“ 季子 祸从怜富贵, 颜生 道在乐簞瓢。”
分類:颜回
《漢語大詞典》:鲁瓢(魯瓢)
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匏瓜剖则为瓢。后因以“鲁瓢”喻时光虚度,仕途延误。 唐 罗隐 《大梁见乔诩》诗:“悵望添 燕 琯,蹉跎厌 鲁 瓢。”
《國語辭典》:盗泉(盜泉)  拼音:dào quán
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相传孔子因盗泉之名,于礼不顺,故渴而不饮其水。
《漢語大詞典》:德邻(德鄰)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何晏 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后指有德之人相聚为伴。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都士所采,各以德邻。”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吾乃昔所不知,今皆竞义,德邻之乐,詎復可已。”
《漢語大詞典》:骑鲸(騎鯨)
(1).亦作“ 骑京鱼 ”。文选·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 李善 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鲸亦大鱼也。”后因以比喻隐遁或游仙。 宋 晁补之 《少年游·次季良韵》词:“它日骑鲸,尚怜迷路,与问众仙真。”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六:“清兴无涯腾八表,骑鲸踏破赤城霞。” 明 张煌言 《沈彤庵阁学艤舟南日山》诗:“袖归当有支机石,岂遂骑鲸向碧空。” 清 姚鼐 《阜城作》诗:“侧闻 太山 谷,往往仙人行。云霄昼下鹿, 东海 远骑鲸。”
(2).亦作“ 骑鲸鱼 ”、“ 骑长鲸 ”。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 禹穴 见 李白 ” 清 仇兆鳌 注:“南寻句,一作‘若逢 李白 骑鲸鱼’。按: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 太白 醉骑鲸鱼,溺死 潯阳 ,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后用为咏 李白 之典。 宋 陆游 《长歌行》:“人生不作 安期生 ,醉入 东海 骑长鲸。” 金 李端甫 《太白扇头》诗:“巖冰涧雪 謫仙 才,碧海骑鲸望不回。” 明 李东阳 《李太白》诗:“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漢語大詞典》:两楹(兩楹)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
(2).礼记·檀弓上:“ 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晋 陆机 《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 裕 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漢語大詞典》:奠楹
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后因以“奠楹”为死亡的婉词。 唐 薛稷 《润州刺史王美畅妻长孙氏墓志》:“ 圣历 元年, 王府君 止坐挻灾,奠楹俄及。” 明 袁宗道 《挽周老师》诗之一:“奠楹期已迫,曳履忽无声。” 清 赵翼 《六哀诗·故傅文忠公》:“公竟染危疾,还朝遽奠楹。”
分類:婉词
《漢語大詞典》:家丘
亦作“ 家邱 ”。“ 东家丘 ”的省称。 即 孔丘 。常以比拟尚未为人所知的博识君子。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 丘 ,谓为倩人。” 张铣 注:“ 鲁 人不识 孔丘 圣人,乃云:我东家 丘 者,吾知之矣。言轻 孔丘 也。” 唐 高适 《别从甥万盈》诗:“诸生曰 万盈 ,四十乃知名。宅相予偏重,家 丘 人莫轻。” 章炳麟 《论汉字统一会》:“黜我崇彼,所谓轻其家邱者矣。”参见“ 东家丘 ”。
《漢語大詞典》:东家丘(東家丘)
《孔子家语》载, 孔丘 的西邻不知 孔丘 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宋 人不辨玉, 鲁 贱东家 丘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夫子方无恙之日,伐木於 宋 ,削迹於 卫 ,穷於 商 周 ,阨於 陈 蔡 ,人以为是东家 丘 也。”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崧 曰:‘ 郑君 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原 曰:‘君谓僕以 郑 为东家 丘 ,君以僕为西家愚夫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在当日亦东家 丘 耳。或遭摈弃,初不足怪。”亦省称“ 东丘 ”。 唐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知己欲依 何水部 ,乡人今正贱东 丘 。”
《漢語大詞典》:东丘(東丘)
见“ 东家丘 ”。
《漢語大詞典》:东家丘(東家丘)
《孔子家语》载, 孔丘 的西邻不知 孔丘 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宋 人不辨玉, 鲁 贱东家 丘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夫子方无恙之日,伐木於 宋 ,削迹於 卫 ,穷於 商 周 ,阨於 陈 蔡 ,人以为是东家 丘 也。”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崧 曰:‘ 郑君 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原 曰:‘君谓僕以 郑 为东家 丘 ,君以僕为西家愚夫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在当日亦东家 丘 耳。或遭摈弃,初不足怪。”亦省称“ 东丘 ”。 唐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知己欲依 何水部 ,乡人今正贱东 丘 。”
《國語辭典》:东家(東家)  拼音:dōng jiā
东边的邻居。《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
《國語辭典》:东家(東家)  拼音:dōng jia
1.居所的主人。唐。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四:「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也称为「东人」、「东翁」。
2.佣工称雇主为「东家」。《红楼梦》第二回:「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
3.宴会主人。如:「下次聚会换我当东家。」
《漢語大詞典》:东家行(東家行)
旧时 广东 一带某些企业中资方的组织。《三元里抗英斗争史料·三元里抗英情况调查记》:“丝织业有东家行和西家行的组织,东家行即老板,西家行即工人。”《三元里抗英斗争史料·三元里抗英情况调查记》:“石行内再分东家行(资方)和西家行(工人)。”亦省称“ 东家 ”。《三元里抗英斗争史料·三元里抗英情况调查记》:“被开除的人,如属西家则无人雇用;倘属东家则无人替他做工。”
《國語辭典》:东施效颦(東施效顰)  拼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春秋越国美女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里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典出《庄子。天运》。后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也作「东家效颦」、「丑女效颦」。
《漢語大詞典》:东家子(東家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
分類:美貌女子
《漢語大詞典》:东家丘(東家丘)
《孔子家语》载, 孔丘 的西邻不知 孔丘 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宋 人不辨玉, 鲁 贱东家 丘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夫子方无恙之日,伐木於 宋 ,削迹於 卫 ,穷於 商 周 ,阨於 陈 蔡 ,人以为是东家 丘 也。”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崧 曰:‘ 郑君 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原 曰:‘君谓僕以 郑 为东家 丘 ,君以僕为西家愚夫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在当日亦东家 丘 耳。或遭摈弃,初不足怪。”亦省称“ 东丘 ”。 唐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知己欲依 何水部 ,乡人今正贱东 丘 。”
《漢語大詞典》:东家丘(東家丘)
《孔子家语》载, 孔丘 的西邻不知 孔丘 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宋 人不辨玉, 鲁 贱东家 丘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夫子方无恙之日,伐木於 宋 ,削迹於 卫 ,穷於 商 周 ,阨於 陈 蔡 ,人以为是东家 丘 也。”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崧 曰:‘ 郑君 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原 曰:‘君谓僕以 郑 为东家 丘 ,君以僕为西家愚夫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在当日亦东家 丘 耳。或遭摈弃,初不足怪。”亦省称“ 东丘 ”。 唐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知己欲依 何水部 ,乡人今正贱东 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