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8,分3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威仪
天威
威灵
威名
威福
寒威
威凤
霜威
威德
威武
国威
令威
威声
宣威
威严
《國語辭典》:威仪(威儀)  拼音:wēi yí
1.庄严的容止仪态。《诗经。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三国演义》第四回:「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
2.帝王或显贵者出行的仪仗。《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给亲兵百人,置长史,……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漢語大詞典》:威仪师(威儀師)
(1).僧寺职事名。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
(2).指擅长法仪的道士。唐六典·尚书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國語辭典》:天威  拼音:tiān wēi
1.上天的威严。《书经。君奭》:「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三国演义》第九回:「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
2.天子的威仪。《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自知渎天威,罪在不赦。」
3.神威,超越常人的威力。《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吕布》:「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魏。王粲 从军诗五首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國語辭典》:威灵(威靈)  拼音:wēi líng
声威、声势。《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文选。何晏。景福殿赋》:「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求厥成。」也作「威棱」。
《國語辭典》:威名  拼音:wēi míng
威盛的名声。《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壹切治理,威名流闻。」《三国演义》第一六回:「久闻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
《國語辭典》:威福  拼音:wēi fú
1.刑赏。语本《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2.作威作福。《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下无威福之吏,邑无豪侠之杰。」《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漢語大詞典》:寒威
严寒的威力。 唐 方干 《岁晚言事寄乡中亲友》诗:“急景苍茫昼若昏,夜风乾峭触前轩。寒威半入龙蛇窟,暖气全归草树根。” 宋 梅尧臣 《雪中通判家饮回》诗:“冻禽聚立高树时,密云万里增寒威。” 鲁迅 《野草·风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分類:严寒威力
《國語辭典》:威凤(威鳳)  拼音:wēi fèng
1.凤有威仪,故称为「威凤」。《宋书。卷二八。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2.比喻难得的人才。
分類:瑞鸟威仪
《國語辭典》:霜威  拼音:shuāng wēi
1.寒霜肃杀的气息。南朝齐。谢朓〈高松赋〉:「岂彫贞于岁暮?不受令于霜威?」唐。王勃 九日怀封元寂诗:「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2.形容严厉的威势。《晋书。卷六○。索靖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漢語大詞典》:威德
声威与德行;刑罚与恩惠。管子·兵法:“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汉书·赵充国传》:“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穀,威德并行。” 唐 刘禹锡 《梁国祠》诗:“ 梁国 三郎威德尊,女巫簫鼓走乡村。”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 思聪 以朝廷威德諭其部众,叛者稍退。”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你威德通神明,连一群群飞鸟都为你耘田。”
《國語辭典》:威武  拼音:wēi wǔ
1.威势武力。《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车师后国传》:「诏遣长罗侯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馀里,扬威武车师旁。」
2.气派、威风。《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红楼梦》第四五回:「见他又穿著新官的服色,倒发的威武了,比先时也胖了。」
《國語辭典》:威武不屈  拼音:wēi wǔ bù qū
面对权势压迫,亦坚贞不屈。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清。顾炎武〈答李紫澜书〉:「然后国家无杀士之名,草泽有容身之地,真所谓威武不屈。」
分類:权势屈服
《國語辭典》:国威(國威)  拼音:guó wēi
国家的声威。
《漢語大詞典》:令威
即 丁令威 。传说中的神仙名。 晋 陶潜 搜神后记·丁令威:“ 丁令威 ,本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化鹤归 辽 ,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唐 白居易 《池鹤》诗之二:“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 辽东 老 令威 。” 明 高启 《空明道人诗》:“于今定非死,飞游去何许,海上几秋风,谁传 令威 语?”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归去 令威 犹海鹤,朅来斥鷃笑溟鹏。”
《國語辭典》:威声(威聲)  拼音:wēi shēng
威望名声。如:「威声远播」。也作「声威」。
《國語辭典》:宣威  拼音:xuān wēi
1.宣传威力。如:「宣威海外」。《新唐书。卷一○○。阎立德传》:「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
2.县名。参见「宣威县」条。
《國語辭典》:威严(威嚴)  拼音:wēi yán
1.严肃、庄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西游记》第三九回:「见那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一个个威严端肃,像貌轩昂。」
2.使人敬畏的庄严气势。《战国策。赵策二》:「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
3.敬称他人的尊严。唐。骆宾王〈上瑕邱韦明府启〉:「冒渎威严,循心内骇。」《西游记》第二八回:「经过贵山,特来塔下谒圣,不期惊动威严,望乞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