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寄命  拼音:jì mìng
1.以重任相委托。《抱朴子。外篇。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托孤可保。」
2.寄托生命。《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流离大海之南,寄命嶂疠之地。」
3.生命如寄。比喻短暂的生命。《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
《國語辭典》:朝寄  拼音:cháo jì
朝廷的委托、任命。《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南朝陈。徐陵 答诸求官人书:「但既忝衡流,应须粉墨,庶其允当,无负朝寄耳。」
分類:朝廷委托
《國語辭典》:付畀  拼音:fù bì
交付、给与。《书经。康王之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明。陆采《怀香记》第八出:「十载兰闺承侍,紧随身,不少离。朝夕深蒙付畀,凡百知吃。」
《國語辭典》:相托  拼音:xiāng tuō
1.以事请人办理。《水浒传》第八○回:「既然义士相托,便留闻参谋在此为信。」
2.互相信任。《水浒传》第一一回:「只恁地相托得过,拿得野味回来相送。」
《漢語大詞典》:寄委
寄命委政。谓以国家大政相委托。 宋 范仲淹 《谢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自膺寄委,罔敢逊避。”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熙宁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遂仍旧宫观名。”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陛下始缘都城楮贱米贵,牵挽用臣。今虽楮稍重而贱之源犹在,糴渐平而贵之根自若,惧终不足寄委。”
《漢語大詞典》:托体(託體)
(1).寄附躯体。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託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贄国卿。”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妾託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 之 吕 霍 ,可以为诫。”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弱质託体君子,今将娩矣。”
(2).比喻文学艺术上的师承渊源。 清 汪懋麟 《史淑时诗序》:“其七言歌行,託体 长吉 ,而音情駘荡又类 鲍明远 。” 清 周寿昌 《〈渐西村人初集〉叙》:“ 寿昌 偏耆攷订,少而学诗,託体不尊,老尤浅率。”
《漢語大詞典》:附托(附託)
(1).依附寄托。韩非子·诡使:“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北齐书·冯子琮传:“ 和士开 居要日久, 子琮 旧所附託,卑辞曲躬,事事諮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中 一士人,曾为转运司别试解头,以此自负,好附託显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那时候,由于豪门大族垄断了察举制度,许多人为了寻找做官的途径,多愿附托有权势的名门望族。”
(2).假借,凭借。 宋 洪迈 《夷坚志补·鬼国母》:“今夕除灵,故设水陆做道场追荐,何得在此?莫是别有强魂附託邪!”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百家众艺,莫不皆有可喜可慕,而皆可以附託圣贤之道。” 清 恽敬 《读〈孟子〉一》:“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若一一比之,不为后世附託而无实者开一径歟?”
(3).委托,嘱托。 清 杜岕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 康僧 舍利来,附託献多宝。”
《漢語大詞典》:宠寄(寵寄)
宠信而委托以重任。 唐 裴度 《代李大夫请朝觐表》:“大恩无报,终惧且慙。以至今日,又承宠寄。涓毫未効,齿髮将衰。” 宋 苏轼 《扬州谢到任表》之二:“一麾出守,方愧媮安,十国为连,復膺宠寄,恩荣既溢,慙汗靡寧。”
《漢語大詞典》:属笔(屬筆)
(1).谓执笔撰写。 晋 葛洪 抱朴子·良规:“而属笔者,皆共褒之,以为美谈。”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盖发端於 程君 凤来 ,而余之属笔则在於乙酉丙戌间。”
(2).委托执笔。 宋 欧阳修 《峡州至喜亭记》:“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於 修 焉。”
《漢語大詞典》:拟托(擬托)
见“ 拟託 ”。
《漢語大詞典》:托寄(託寄)
(1).付托。晋书·张华传:“会帝问 华 :‘谁可託寄后事者?’”
(2).指所受付托。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相公宠擢之荣,託寄之重,自国朝已来,三者兼之甚鲜矣。”
(3).谓寄托情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孙兴公 作《庾公誄》,文多託寄之辞。” 元 欧阳玄 《墨梅赋》:“彼翰墨之託寄,亦何异乎《风》《骚》。”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 唐 、 五代 及两 宋 词人,皆文章尔雅……甚至名伎高僧,顽仙艷鬼,託寄深远,属引湛冥。”
(4).委托寄送。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卷七:“初十日,适有便赴 粤西 ,託寄家书。”
《漢語大詞典》:受托
接受人家的委托。如:我是受托办事。
《國語辭典》:重托  拼音:zhòng tuō
重要的托付。如:「身负重托」。
《國語辭典》:契约(契約)  拼音:qì yuē
二人以上同意的事项,依据法律习惯,彼此商订互相遵守的条件,而以文字为凭据者。也称为「契据」。
《國語辭典》:代表  拼音:dài biǎo
1.由机关、团体选举出来或受委托及指派以代替众人、团体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2.替代人选。《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今天大帅本来是要自己出来演说的,因为多说了话怕发喘病,所以特委了这胡道台做代表。」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国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