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湖州乌程人。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住荐福、西明等寺。宣宗大中时召对,赐紫衣,加号十望大德。后归乡里开元寺,卒。工书,尤善草书。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高闲。湖州乌程人。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住荐福西明等寺。大中朝赐紫。加号十望大德。后归乡里。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湖之乌程人。髫年辞俗。受具。隶居开元寺。博学无不通。尤工字画。其于草书。或以比之张旭云。游京师。禀听经律于荐福西明等寺。宣宗诏入殿。前挥染赐紫衣。仍获与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以老乞归。终于寺。弟子鉴宗。传其笔法。赐号无上大师。闲平居。每以白纻作草隶。今苕霅好事家。犹有存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俗姓史氏。沛国陈留人也。典谒之年登其乡校。百氏简策寓目入神。艺文且工。乃随计吏数举不捷。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中得净地者白草谷。内发菩提心。顿挂儒冠直归释氏。乃薙草结茅为舍。倍切精进。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刺血写诸经。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躬往敦论曰。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帅览而益加崇重。九年因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浃旬祷请。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或有讥谤者。忍再精悫虔告。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睹者惊叹。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写经。总二百八十三卷。画卢舍那。阁三十五尺。门一丈六尺。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自著大悲论六卷。并藏诸箧笥焉。后节使唐恒夫。仰其遗迹奏乞旌劝。敕谥大师曰广慧。塔曰念定。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宣赐紫衣。天复中终。及梁乾化初。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太祖敕致谥曰法空。别赐紫方袍。塞垣荣之。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青州人。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又曾往参洞山良价。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属山东)人。禅宗僧侣。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卒,敕谥袭灯大师。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躯干七尺。读世书。有材具。亲党推许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圆禅师于沩山。一日山谓之云。吾不问汝平生。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道将一句来。吾要识汝。闲懵然。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山皆不许。闲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山云。吾说得。是吾之见。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闲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字可以詶对。叹曰。画饼不可以疗饥。因尽焚之。涕泣辞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学佛法。已作个长行鬻饭僧。庶几免于劳役也。抵南阳。睹国师忠公之遗迹。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掷瓦砾。击竹作声。廓然大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与某甲说破。岂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说言。况乎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丛社。卒谥袭灯。塔号延福。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岁出家,17岁落发。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岁求脱俗。父母以其幼。未许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润寺。存侍焉。寺有律师庆玄。操行峻特。存见而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不肯归。十七年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属会昌之祸。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历揽名山。遍扣禅会。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营雪峰之居。天下锡衲响应影随。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俱仰入府。问道要。或以闻之僖宗皇帝。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并真觉师号。岁辛亥。杖屦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审知。始以侍中入闽。据有其地。而存适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还自吴。王氏大加礼异。斋僧构宇。设像铸钟。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或油幢。临席听法。其熊罢之士。渔猎之民。皆变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存云。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离浙中。存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不涉。存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碍。存便打。 上堂。举拂子云。者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存举拂子。僧云。又道者个为中下。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乃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柱杖。时大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存云我适来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医以药进。存却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则玄沙师备。云门文偃。洞岩可休。鹅湖智孚。长庆慧棱。鼓山神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生而鼻逆荤血。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侍焉。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袖然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魏魏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崒以支圆碧。培楼以𤫽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䒠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法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召。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脱屣。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禀躬祭奠之。复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殊。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尝在明经。故有过师之说。一则雪峰自述塔铭。已尽其致也。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极成洞过欤。今江表多尚斯学。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知乘急也。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知戒急也。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则可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长安,后居鄂州岩头院。僖宗光启间天下纷乱,全豁为地方武装所剽掠,责其供馈,不能,遂杀之。后僖宗赐谥清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灵泉寺。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寿寺习《涅槃经》。南归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宁山)创岩头院而居,世称岩头和尚。后遇盗而被害。谥清严大师。《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二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少挺特。器度宏伟。依清源谊公薙落。趋长安西明寺照公。受具戒。即往保寿寺习经律。顷之偕雪峰存公。钦山邃公。北造临济。属临济归寂。乃谒仰山。才入门。提起坐具云。和尚。山欲举起拂子。豁云不妨好手。继参德山。提坐具上法堂。徘徊瞻顾。德山云作么。豁咄之。山云。老僧过在什么处。豁云。两重公案。遂下参堂。山云。者个阿师。稍似个行脚人。至来日上方丈问讯。山云。阇梨是昨日新到么。豁云是。山云。什么处学得者虚头来。豁云。某甲终不自谩。山云。他后不得孤负老僧。一日豁入方丈。侧身立问云。是凡是圣。山喝。豁礼拜。后有人举似洞山。山云。若不是豁上座。大难承当。豁闻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拓钵至法堂。峰因晒炊巾。见之云。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豁。豁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山闻即呼至问云。汝不肯老僧那。豁密启其意。山至来日上堂。豁于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直是天下人无柰他何。虽然如此。也只得三年。 豁与雪峰钦山聚话次。雪峰忽指一碗水。钦山云。水清月现。雪峰云。水清月不现。豁踢翻水碗而去。 豁与雪峰同辞德山。山问甚么处去。豁云。暂辞和尚下山去。山云。子他后作么生。豁云。不敢孤负和尚。山云。子凭何见。有此说。豁云。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山云。如是如是当善护持。豁反庵于洞庭之卧龙山。僧问。无师之人还有出身处也无。豁云。声前古毳烂。云堂堂来时如何。豁云刺破眼。问如何是祖师意。豁云。移取庐山来向汝道。 上堂。谓诸徒云。吾尝寻究涅槃经。三两段文。似衲僧说话时。有僧礼拜请举。豁云。第一段义道。吾教意如伊字三点。东方一点。点开诸菩萨眼。西方一点。点断诸菩萨命根。上方一点。点著诸菩萨顶。第二段义道。吾教意如摩醯首罗。擘开面门。竖亚一只眼。第三段义道。吾教意。如涂毒鼓。击一声。远近闻者皆丧。时小严上座出问云。如何是涂毒鼓。豁以两手按膝。举身横亚云。韩信临朝底。 光启初。徙唐年山。凿岩置院。号岩头。值天下大乱。豁每语人曰。我死要当大叫一声。三年四月八日。贼群聚院中。索供馈。知事辈皆遁匿。独豁坐堂上。贼挥突。不为动。乃剚刃其腹。豁果大叫。声闻数十里。竟卒。阇维获舍利以葬。僖庙赐谥清严。塔号出尘。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宏远而疏略。礼清源谊公为师。往长安造西明寺照公。与受满足法。即于左街保寿寺。听寻经律决择纲宗。垂成讲导。振锡南指。诣武陵德山。药病相应更无疑滞。后居所邻洞庭。地曰卧龙。乃筑室而投憩焉。徒侣影随。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岩巉崒。立院号岩头欤。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坐任众围绕。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豁值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众皆回避。豁惟晏如。贼责弗供馈。忿怒俾挥刃之。曾无惧色。当光启丁未岁夏四月八日。门人权葬。葬后收焚之。获舍利七七粒。僖宗赐谥曰清严。塔号出尘。葬事檀越田咏兄弟率财营构。南岳释玄泰撰碑颂德。提唱斗峻。时号岩头法道。难其领会焉。 系曰。休豁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通曰。凡夫之难是菩萨之易。经生累舍。此乌悕哉。昔安世高累累偿债。去若拂尘业累才轻。苦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神仙或从刃殒者。谓之剑解。况其正修證果之人。观待道理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 【介绍】: 唐僧。初住瑞州上蓝山。嗣夹山善会。后于洪州创禅苑,仍以上蓝为名,世称上蓝和尚。通术数,善言未来事。江西帅钟传礼敬之。卒谥元真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0 唐末禅僧。初住瑞州上蓝山。嗣夹山善会。后于洪州创禅苑,仍以上蓝为名。世称上蓝和尚。通术数,善言未来事。江西帅钟传敬礼之。卒谥元真大师。《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全唐诗》谶记类收其谶诗3则,署上蓝和尚。《悦心集》卷一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2—912 【介绍】: 五代时僧。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钱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有诗名。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人呼得得来和尚。有《禅月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7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昭宗乾宁元年(894)往钱塘谒钱镠,受礼遇。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复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冬潜逃南岳隐居。三年入蜀,为王建所重,赐号禅月大师,特建龙华院居之。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生平见昙域《禅月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休十五、六岁即有诗名,后广交诗友,与当代名诗人陈陶、方干、许棠、李频、张为、曹松、吴融、罗隐、罗邺、韦庄、齐己等皆有唱酬。又工书善画。吴融称:“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西岳集序》)孙光宪称其诗“骨气混成,境意卓异”(《白莲集序》)。今存《禅月集》25卷。《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7首、断句6,补题1首。
唐诗汇评
贯休(832-913),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俗姓姜,字德隐。少向佛,师安和寺僧圆贞。与邻院童子处默于习经之馀更相唱和,诗名渐著,大中中受成。咸通中,于洪州开元寺听《法华经》。数年后,亲登讲筵。后返婺州。乾宁初、谒浙东钱镠。西游江陵,初为成汭所礼,居龙兴寺,后被谮,流放黔州。遂入蜀,王建甚礼遇之,呼为“得得来和尚”,赐号禅月大师,卒。休善画,师阎立本,又工草书,世称“姜体”。集初名《西岳集》,吴融为序;休卒后,弟子昙域集其诗丈为《禅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诗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全唐诗补逸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溪人。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婺州兰溪人。七岁投本邑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乾宁初献诗吴越武肃王。复北谒荆帅成汭。后忤汭。黜出黔中。再游荆南。高季昌馆之龙兴寺。天复中入成都。王建留住东禅院。署号禅月大师。寻建龙华道场。令居之。累加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经律论道门选练教授三教元逸大师守两川僧箓大师赐紫大沙门。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隐。金华兰溪姜氏子。七岁。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圆贞禅师。为童侍。日能诵法华经。千言不啻。所居与处嘿邻。而同时薙染。故襟谊视他尤密。每隔篱谈论。旁听皆惊异。始受具戒。诗名已大著。复往豫章。究经论。郡太守王慥笃敬。后蒋瑰命监洗忏戒坛。唐乾宁初。谒吴越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以颂平越之功。王悦。赠遗丰腆。且树碑。悉纪赞佐诸臣之名。而并列休诗于碑阴。以归美朝廷。于是吴越获赐铁券。号功臣。则休与有力焉。休于书知六法。画善水墨。众安桥强氏。尝请休作十八罗汉像。识者谓入神品。曰当吾下笔时。非想见其真。不敢也。 过歙。见唐安寺兰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访荆帅成汭。汭加礼。馆之龙兴寺。会内翰吴融谪宦。遂相追从。融为休。序其集。未几。或有谮休于汭者。命迁公安。以待辨。乃题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禅月大师。蜀主每见。则以得得来和尚呼之。盖其初以诗献蜀主。有三衣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之句也。乾化二年终。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门外。塔曰白莲。弟子昙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韦蔼议其著述。有风刺体。系乎教化。诚不在二李白贺下。又广成先生杜光庭。评其书。瘦劲可爱。号姜体。韦庄诗曰。岂是为贫常见隔。定应嫌酒不相过。休肥而矬。蜀相王锴影堂赞。殊能言其体裁。故兹聊举其梗槩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兰溪登高人也。七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受具之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瑰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焉。乾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见重如此。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强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自此游黟歙与唐安寺兰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乾宁三年也。寻被诬谮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时王氏将图僣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蜀主常呼为得得来和尚。时韦蔼举其美号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也。至梁乾化二年终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惨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莲。于城都北门外升迁为浮图。乃伪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岁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集。亚师之体也。

作品评论

吴融《禅月集序》
(贯休)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孙光宪《白莲集序》
议者以唐宋诗僧,唯贯休禅师骨气混成,境意卓异,殆难俦敌。
鉴诫录
唐有十僧诗,选在诸集中,唯禅月大师所吟千首,吴融侍郎序之,号曰《巨岳集》,多为古体,穷尽物情。议者称白乐天为“广大教化主”,禅月次焉。
五代诗话引《西清诗话》
至于罗隐、贯体,搏志于偏霸,争雄逞奇,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乃知天禀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贯休)为诗有极奇处,亦有太粗处。“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为人嘲作《失猫》诗,此类是也。然道价甚高,年寿亦高。
唐才子传
(贯)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也。
唐音癸签
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无奈发村,忽作怒骂、令人不堪受。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晚唐而败坏极矣,不待宋人……甚则粗鄙陋劣,如杜荀鹤、僧贯休者。贯休村野处殊不可耐。如《怀素草书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搭着枣木㮶。”此何异伧父所唱鼓儿词?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从他人说从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岂不可丑!然犹在周存、卢延让上,以尚有“叶和秋蚁落、僧带野云来”、“青云名士如相访,茶渚西峰瀑布冰”数语,殊涵清气也。
《东目馆诗见》
贯休不肯平易,时极嵚崎之致,而意旨颇嫌径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抚州南城人。俗姓郭。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受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4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曾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龙价。受湖南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其所作歌偈颂,广行于世。诗僧齐己为之作序。《禅门诸祖师偈颂》、《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书存其诗偈97首,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日常生活。《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癯。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价称其能。马氏方据有长沙。兴崇梵坊。闻遁名请。说法于龙牙法济禅寺。僧问。如何是道遁曰无异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劝谕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易。作么生可持以与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遁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进曰。石龟语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问。大庾岭提不起时如何。遁曰。六祖为什么将得去。又问。维摩掌擎世界。未审维摩在什么处立。遁曰。汝道维摩掌擎世界。其对机峻峭无渗漏类如此。伪梁龙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殒于方丈前。诘旦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赞曰。予观龙牙偈曰。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嬴来方始休。君若随缘得似风。吹沙走石不劳功。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皆清深精密。如其为人。疑问翠微临济祖意。度禅板蒲团。机语在已见洞山之后。雪窦以瞎龙死水罪之。龙牙闻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庐陵满田寺。旋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禅会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从此始寤。碌碌众底。八年。楚王马氏承其誉。而敬慕之。请居龙牙山妙济院。负锡而至者。常半千。示众云。夫参学人。须透过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语分。若透佛祖不过。即被佛祖谩去也。时有僧问。佛祖还有谩人心也无。遁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么。僧无语。遁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江湖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不得。佛祖成谩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谩人。若透得佛祖过。此人却过于佛祖。始是体得佛祖意。方与向上古人不别。如未透得学佛学祖。万劫无有得。时僧因问。如何得不被佛祖谩去。遁云即须自悟去。 遁在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微云与我将禅板来。遁遂过禅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济云与我将蒲团来。遁遂过蒲团。济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贞明初奏赐紫伽梨。号證空龙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终于所居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0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闽人,俗姓谢。少憨黠好钓。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审知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后梁太祖开平间示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住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于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𦦨。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祇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号为一味平实。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隶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尝谓之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哑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备多率力。王氏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初居法乾内寺,能诗文,通内外学,寻充左右街应制,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懿宗赐号净光大师。其师知玄著《如来藏经疏》、《大无量寿经疏》、《胜鬘师子吼经疏》,彻为著《法鉴》、《法灯》、《法苑》以阐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久亲炙悟达。悟达亦乐教育成就之。故其器卒获用于天下。而相为表里。以推明大法。若悟达。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彻则衍法监四卷。大无量寿经疏二卷。彻则衍法镫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四卷。彻则衍法苑十卷。般若心经金刚经皆有疏义。而彻亦随衍成卷。忏文六卷。及杂文等。彻必翼纬。以行世。初居法乾内寺。官寮奉仰日甚。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岁属诞辰。于麟德殿。升座讲演。仍赐紫伽梨。懿宗尤重佛乘。月遇八日。必饭僧内殿。数盈万不啻。且躬为赞呗。诏彻朗咏高台上。宠锡繁夥。至造旃檀座以处之。当是时。诏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开坛受戒度僧。各三七日。别诏大德二十人。入咸秦殿。为内福寿寺尼受戒。缮写藏经。雕造旃檀像千躯。皆诏彻捡校。又以十一月十四日返庆饰。诏京城僧道。赴麟德殿论义。彻则敷畅皇猷。恢宏祖道。如他日。赐号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诏录两街僧事。广明中。巢𡨥犯阙。僖宗播迁于蜀。彻是夕内宿。旦与杜光庭。仓黄扈从。再见悟达。其师资终始无间如此。著述尤富。内翰侍郎乐朋龟为作真赞。秦蜀间多其弟子。则可谓生荣死哀矣。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僧彻。不知何许人也。敏利天资高迈逸类。稚岁聪颖而慕。悟达国师。若颜回之肖仲尼也。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随侍翼从未尝少厌。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悟达凡有新义别章。咸嘱付彻畅衍之。为如来藏经疏。著法鉴四卷。大无量寿经疏。著法灯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著法苑十卷。观乎悟达为疏。若左丘明之传也。彻述三法钞。犹杜服之集解欤。初居法乾内寺。师资角立声彩风行。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彻内外兼学辞笔特高。唱予和汝同气相求。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敕赐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释氏。颇异前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数盈万计。帝因法集躬为赞呗。彻则升台朗咏。宠锡繁博。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戒坛度僧各三七日。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坛度内。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千躯。皆委彻检校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尔日彻述皇猷。辞辩浏亮帝深称许。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可谓折冲异论者。当时号为法将。帝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也。续录两街僧事。初彻经江论海勇于揭厉。于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蒙回八十四字。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馀。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五车外典知难敌。九趣多才恐不如。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几生曾得阇踰意。今日堪将贝叶书。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卷问吾庐。览兹奖饰悲喜。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其夕彻内宿。明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扈从入于岷峨。再见悟达痛序艰难。彻极多著述碑颂歌诗。不知所终。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1 俗姓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禅僧。19岁出家,22岁时至嵩山受戒。后嗣沩山慧寂。武宗会昌间被迫还俗。宣宗大中初仍为僧,住吴兴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径山院,世称径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赐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赐号法济大师。卒谥归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二均有传。前二书录存洪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族吴氏。吴兴人。年才十九。礼无上大师于开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会善寺登具。仅七日。能尽习诵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经论。已而归省无上。无上曰。汝于二六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怃然。三日不能食。无上因其愤悱。而发明之。遽有證入。于是遍参云岩沩山。而器质盖已成矣。会昌之变。人皆悲泣叹惋。諲独否。乃曰。大丈夫当此厄运。岂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复何作此儿女子态乎。会长沙信士罗晏。愿奉安于家供养。阅二年之久。执宾礼。如一日。大中既复昌法祚。还居乡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径山省觐。明年无上大师入灭。众请諲嗣主寺门。学者之来。视无上时。盖十倍不翅。黄巢之乱。其偏帅领卒千馀人。入山见諲。宴坐不起。帅怒以剑挥之。剑不著諲。而著床者再。諲颜色不动。帅异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问。掩息如灰时如何。答犹是他家公干。问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种。问毕竟如何。答禾熟不临场。僖宗皇帝。诏赐院乾符镇国额。景福二年。吴越王尚父钱氏。奏赐号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辞众以逝。丧事所费。皆出吴越府。禅林荣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鉴山。贫甚。諲偶见于军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语曰。宜自爱。他日贵极。当无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终其身。 上首弟子。庐山栖贤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尤杰伟。两浙被其化。卒谥归寂。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次馀杭径山院释洪諲。俗姓吴。吴兴人也。年才十九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出家落饰。精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会善寺受满足律仪。俾诵大比丘戒。匝七日念终。遂习毗尼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而归礼本师。曰汝于十二时中将何报答四恩三有。諲闻斯诘怃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师却招诱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还云岳次沩山。各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会昌中例遭黜退。众人悲泣者。惋叹者。諲晏如也。曰大丈夫钟此厄会。岂非命也。夫何作儿女之情乎。时于长沙。遇信士罗晏。召居家供施。盖諲执白衣比丘法初无差失。涉于二载若门宾焉。大中初除灭法之律。乃复厥议。还故乡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径山觐本师。明年无上大师迁神。众请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许僧。后盈千数。于时四众共居肃然无过。僖宗皇帝赐院额曰乾符镇国。中和三年仍赐紫袈裟。景福二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奏举登赐法济大师。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辞众而卒。霅溪戚长史写貌。武肃王为真赞传法弟子庐山栖贤寺寂公。临川义直。功臣院令达。达于两浙大行道化。卒谥归寂大师焉。初諲有先见之明。武肃王家居石鉴山。及就戍应募为军。諲一见握手。屏左右而谓之曰。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与佛法为主。后累立战功为杭牧。故奏署諲师号。见必拜跪。檀施丰厚异于常数。终时执丧礼念微时之言矣。
僧幼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927 【介绍】: 五代时僧。亳州谯人,俗姓夏侯,孜从子。七岁于扬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岁游方诸禅会,嗣白水本仁。归住天台山福唐院,移隐龙院。僖宗中和四年,收瘗浙东饥民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钱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师。后请归山,钱镠为建瑞龙院居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幼璋。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璋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璋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于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璋至天台山。于静安乡建福唐院。已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璋于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中。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璋而去。天祐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于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是学语之流。不自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么。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太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璋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于西关建塔。塔毕。璋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瑞龙禅师。幼璋。唐相国夏侯孜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师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师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于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于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至天台山。于静安乡。建福唐院。已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师于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时。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师而去。天祐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于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说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学语之流。不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否。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回大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师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西关建塔。塔毕。师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僧怀溢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7—934 【介绍】: 五代僧。福州闽县人,俗姓刘。刘瞻子。九岁于立磨山出家。后往中岳,历参名师,终师灌溪志闲,得悟禅旨。僖宗广明初,被选为十驾前供奉之一,敕赐福田禅师,再赐大自在禅师。昭宗时,赐号光化大师。天复元年,以疾请归。至江西。钟传礼重之,请住龙沙山。后住洪州云盖山龙寿院,开堂授徒三十余年。
郑元章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道士。字博文,幼号神童。十五岁辞亲学道,从李归学上清毕法。昭宗景福二年,住天柱山精思院。钱镠请入开元宫,建坛授箓。昭宗赐号正一大师、冲素先生。寻请归山,卒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