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贯休

相关人物:共 41 位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显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显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
择法不明。
显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显阴异之。
结以为友。
显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諟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显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显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于山前庄。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显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祚远皆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显俊迈。
祚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显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显。
显至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显于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显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显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显熟视。
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显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
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锐抗志尘表。
依普安诜上人。
出家受具。
遍历讲筵。
游刃经论。
问辩风驰。
同学敛气。
不敢伸。
弃而归禅。
出蜀入楚。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么。
觉曰。
无此语莫谤先师。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师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傍。
辄匿笑而去。
客退。
师数之曰。
我偶客语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眼未正。
择法不明。
师曰。
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师阴异之。
结以为友。
师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有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柳。
况有春山送又迎。
尝依栖贤湜公。
机不合。
作师子峰诗而去。
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师。
于山庄前。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师亦竟不见。
遂南游。
谒智门祚禅师。
祚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知见高。
学者。
莫能觏其机。
师俊迈。
智门爱之。
一日伸问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召师。
师近前。
智门以拂子蓦口。
打拟开口。
随又打。
师豁然开悟。
依止五年。
尽得其道。
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师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师。
师至灵隐。
三年陆沉众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访师。
灵隐无识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
师袖纳之曰。
公意勤然。
行脚人非督邮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师出世。
初住吴江翠峰。
后迁明州雪窦。
曾公守越时。
敦请也。
上堂云。
春山叠乱青。
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
独立望何极。
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师曰。
作贼人心虚。
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
海内奇衲子争赴之。
暮年。
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壁文。
戒进后学。
其略曰。
身如行厕。
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
三界无安。
可惜寸阴。
当求解脱。
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
植杖于林下。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这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出众对曰。
待老汉有悟处即说。
师熟视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
众集。
师曰。
大众。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问。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宗即承天宗禅师也。
师一日游山。
四顾周览。
谓侍者。
何日复来此。
侍者哀乞遗偈。
师曰。
平生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众。
乃曰。
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
北首而逝。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
云门一宗。
得雪窦而中兴。
不然亦扑扑矣。
师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书。
三年仍还本人。
便足气压千古。
家声浩浩。
子孙绳绳。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光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闽。
语师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如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遂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谒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御重华宫。
称寿皇。
而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曰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唯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犹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鉴。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二
师保,号野叟,嘉熙中住江西烂柯山古灵平寺。
见所撰《禅月集后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太宗第五子。字赞。封齐王,领齐州都督。溺情群小,尤好弋猎,长史权万纪屡犯颜切谏,祐遣人射杀之。后起兵,帝诏讨之,执送京师,贬为庶人,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祐,《全唐诗》作祜,误。
兹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
唐高祖弟蜀王湛之后。
父纂,宪宗元和间任江陵录事参军。
生平事迹不详。
贯休有《赠李祐道人》诗,年代相距过远,疑非一人。
全唐诗》存诗1首。
童必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童必明,号简靖居士,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嘉熙间在世。
见释师保《禅月集跋》。
周伯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五
周伯奋,理宗时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
见《禅月集后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人。初为僧,法名淡然。宪宗元和间,在洛阳与韩愈、李益、孟郊、贾岛交游,有诗唱和。后听韩愈规劝而还俗。旋赴随州读书,韩愈有诗送之。性耿介,不与世合。约卒于宣宗大中以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曾为僧,法名淡然。
宪宗元和间在洛阳,与韩愈、孟郊、李益、贾岛等交往甚密,有诗唱和。
约于元和十一年(816)听韩愈规劝而还俗。
赴随州读书,韩愈有诗送之。
性耿介,不与世合。
约卒于宣宗大中以后。
事迹散见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韩醇注、孟郊《送淡然》、贯休《怀诸葛觉二首》及《唐诗纪事》卷三〇。
全唐诗》存诗2句。
另有与李益等联句诗1句,《全唐诗续拾》收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96—835 【介绍】: 唐济源人,祖籍范阳。初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厚遇之。仝尝作《月蚀诗》以刺时政,为愈所称。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误杀。有《玉川子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35 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济源(今属河南)人。
曾隐居登封少室山。
终生不仕。
宪宗元和初,卜居洛阳。
韩愈为河南令,敬待之。
然生活贫困,终日苦读,足不出户。
精研《春秋》,韩愈赞曰:“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寄卢仝》)。
许顗《彦周诗话》云:“玉川子《春秋传》,仆家旧有之,今亡矣。
”约于元和七年(812),南游扬州、常州等地。
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祸起,宦官追捕宰相王涯,卢仝适与诸客会食王涯馆中,且留宿,遂被捕杀。
与韩愈、孟郊、贾岛、马异有交往。
生平见《新唐书·韩愈传》附《卢仝传》、《唐才子传》卷五。
卢仝性高古狷介,作诗奇谲特异,倾向散文化。
然自成一家,严羽称为“卢仝体”,谓“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沧浪诗话·诗评》)。
而张表臣则云:“韩愈文、李白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珊瑚钩诗话》卷一)。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1。
今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玉川子诗集》2卷外集1卷,清孙之騄有《玉川子诗注》5卷。
唐诗汇评
卢仝(约771-?),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贞元间,寓居扬州。元和五年,卜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曾有诗赠。仝家贫,自杨徙洛,唯书一船而己。后客常州,与刺史孟简及慧山寺僧若冰交游。返洛,欲归隐济源,不果,卒。年四十馀。世传其死于甘露之变或以为其说不可信。仝与马异交厚,二人诗均尚怪,自成一家。有《玉川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卢仝,范阳人。文宗大和九年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仝。范阳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以谏议徵不起。甘露之变。因宿王涯第被害。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
韩盈《玉川子诗外集序》
歌诗百篇,镂板已行于世。其为体峭挺严放,脱略拘维,特立群品之外,要夫指事措意于救物之为忠愤切深者矣。
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
玉川子诗,读者易鲜,识者当自知之。《萧才子宅问答》诗如庄子寓言,高僧对禅机。惟《有所思》一篇,语似不类,疑他人所作,然飘逸可喜。
《朱子全书•论诗》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浑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
直斋书录解题
其诗古怪,而《女儿集》、《小妇吟》、《有所思》诸篇,辄妩媚艳冶。
沧浪诗话
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论诗绝句》
三十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唐才子传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吴礼部诗话
卢仝奇怪,贾岛寒涩,自成一家。
《唐诗品》
仝山林怪士,诞放不经,意纡词曲,盘薄难解。此可备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钟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别识,不至骇心。至于蚊螭罔象,出没寄诡,其取疑招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权家,遽沾甘露之祸,岂其气候足以自致耶?
存馀堂诗话
诗家评卢仝诗,造语险怪百出,几不可解。余尝读其《示男抱孙诗》,中有常语如:“任汝恼弟姝,任汝恼姨舅,姨舅非吾亲,弟妹多老丑。”殊类古乐府语。至如《直钩吟》云:“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亦自平直,殊不为怪。如《喜逢郑三》云:“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亦自恬淡,殊不为险。
麓堂诗话
李长吉诗有奇句,卢仝诗有怪句,好处自别。
《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仟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
《骚坛秘语》
卢仝;外险怪内主理。
柳亭诗话
卢仝自号“僻王”,与马异为友,诗尚险怪,尝作《结交行》曰:“同不同,异不异,是谓大同而小异。同自同,异自异,是谓同不往兮异不至。”刘彦和《序志》曰:“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句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异之间,应如此解。昌黎云:“往来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玉川子外,异诗俱无可采。
师友诗传录
述王士禛语:至于卢仝、马异、李贺之流,说者谓其“穿天心,出月胁”,吾直以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诚甚矣,何惊人之与有?
剑溪说诗
玉川子诗诚诞,然《有所思》、《楼上女儿曲》,音韵飘洒,已近似谪下仙。读《寄谢孟谏议》诗,尚想见此老襟抱,乃甘露祸起,以事外儒生,仓卒遇害,君子伤之。
《东目馆诗见》
玉川好僻,或拗或率,并有致。
《诗学渊源》
(仝)诗尚奇僻,古诗尤怪,唯乐府略似李益,近体间参硬语,与孟郊大致相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岭表剑浦人,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少游学于长安,南唐李昪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工诗,兼通释志、天文历象。有《文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
举进士不第。
文宗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于江南、岭南等地,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
与任畹友善。
约宣宗大中三年(849),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
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
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
其事迹多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后人多将二人误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
今人陶敏有《陈陶考》。
陶工乐府,《陇西行》传诵甚广。
其著《文录》10卷,已佚。
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1卷。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68? 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或云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好游学,善解天文,长于雅颂。自负台铉之器,不事干谒。南唐烈祖时,宋齐丘秉政,陶鄙其为人,遂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以吟咏自适,专以服食炼气为事,宋初犹在。或云仙去。生平事迹见于《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及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由于此陈陶与唐诗人陈陶时代接近,均隐居洪州西山,此陈陶传记中误载唐陈陶史料,后人多误二人为一人,此陈陶诗亦误收入唐陈陶诗集。如《续古二十九首》云“生值揖逊历,长歌东南春”,即指吴杨溥禅位于南唐徐知诰事,是诗当为此陈陶所作。
全粤诗·卷一四
陈陶,字嵩伯。岭南人。世居岭表,以儒业名家。唐宣宗大中时,挟册游学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常以台铉之器自负,恨世乱不得逞。南唐升元中,南奔将求见烈祖李昪,自度不合,乃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五、宋陆游《南唐书》卷四有传。诗十卷,后人编为二卷。
唐诗汇评
陈陶(803?
―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
初举进士,不第。
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今闽、浙、苏、皖、赣、桂、粤诸省,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
大中中,隐于洪州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
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
其事迹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宋以后多将二人混为一人。
陶工诗,长于乐府,有《文录》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大中年,洪州处士陈陶者,有逸才,歌诗中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虽文章之士,亦未足凭,而以诗见志,乃宣父之遗训也。
沧浪诗话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唐才子传
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唐绝诗钞注略》
陈宏渚刻陈集书后云:陶瑰响骤发,杰思突来,如《鸡鸣曲》、《陇西行》,千古绝调也。
《诗学渊源》
陈陶……诗宗元和,格调高于诸人,而诙奇间类长吉,乐府诸作尤神似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4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知进。文宗大和八年进士。子娶杨收女,赍具多饰金玉,坦命撤去。累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出为楚州刺史。令狐绚秉政,荐为职方郎中,进礼部侍郎,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数月,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4 字知进,排行十,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
福建观察使裴乂之子。
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
累官中书舍人。
懿宗咸通元年(860)知礼部贡举。
次年,出为江西观察使。
又为谏议大夫、华州刺史。
僖宗乾符元年(874)初,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后卒。
新唐书》有传。
庐山记》卷四、《禅月》卷一二存诗1首、断句2,《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坦字知进。第进士。累官礼部侍郎。授江西观察使华州刺史。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