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番文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材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六科廊章奏:“ 阶 ( 徐阶 )脆对曰:‘此皆积年堆弃残帙,各衙门紧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万二千餘本。’”
《國語辭典》:放洋  拼音:fàng yáng
1.船舶出海。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二:「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
2.出国留学。如:「他的儿女都放洋了。」
《國語辭典》:援外  拼音:yuán wài
援助外国。如:「为善尽国际责任及义务,我国向来积极从事援外活动。」
《国语辞典》:崇外  拼音:chóng wài
推崇外国的事物与风俗。如:「崇外非坏事,但贵能虚心学习外国长处。」
《漢語大詞典》:客邮(客郵)
(1).驿站的旅舍。 宋 沈遘 《和中甫新开湖》:“渺渺春波百里浮,昔游曾是一扁舟。十年人事都如梦,犹识河边旧客邮。”
(2).旧时在 中国 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鸦片战争以后, 英 、 法 、 美 、 日 、 德 、 俄 等国先后在 中国 沿海口岸及一些大中城市私设邮局,侵犯 中国 主权,后经斗争,自1917年陆续撤销。
《國語辭典》:番邦  拼音:fān bāng
旧时中国称外国为番邦。如:「唐代的文成公主下嫁番邦,促进了双方政治、文化的交流。」《明史。卷六三。乐志三》:「顺天心,圣德诚,化番邦,尽朝京。」
分類:旧称外国
《漢語大詞典》:驻外(駐外)
驻在外国。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七回:“电知驻外各公使,将帝制撤销事件,转告各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第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國語辭典》:媚外  拼音:mèi wài
谄媚外国人。《文明小史》第五○回:「原来黄抚台是媚外一路,生平尤喜德国人。」
《漢語大詞典》:老番
旧时群众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之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录》:“一般人只知道 三元里 人打红毛鬼,其实那次打老番的,并不止 三元里 的群众,总有几万人参加。”
《國語辭典》:洋货(洋貨)  拼音:yáng huò
外国货。《红楼梦》第五二回:「我八岁的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儿上的美人一样。」
《國語辭典》:旁行书(旁行書)  拼音:páng xíng shū
唐时称横写的外语文书为「旁行书」。《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陆羽传》:「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漢語大詞典》:修臂
同“脩臂”。
古代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其民皆长臂。
《漢語大詞典》:脩臂
古代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其民皆长臂。《淮南子·墬形训》:“自西南至东南方, 结胷 民、 羽 民…… 三头 民、 脩臂 民。” 高诱 注:“ 脩臂 民,一国民皆长臂。”
《漢語大詞典》:洋兵
外国兵。《恨海》第一回:“忽然説各国公使已经电调洋兵入京,準备开仗。” 沙汀 《航线》:“一个背枪的洋兵,衔着烟斗,在光亮的甲板上踱着。”
分類:外国
《國語辭典》:外籍  拼音:wài jí
本国以外的国籍。如:「与外籍人士交流,有助于拓展国际观。」
《漢語大詞典》:外私
(1).古代士对本国大夫的自称。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 孔颖达 疏:“凡大夫家臣称私,此士既不与大夫为臣,故对大夫称曰外私。”
(2).士、大夫对他国大夫、士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礼记·杂记上:“﹝大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於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孔颖达 疏:“以是别国私有恩好,故曰外私。”
(3).私通外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今 齐 列为东藩,而外私 肃慎 。”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私与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