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通番
(1).与海外往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今 广东 市舶,公家尚收其羡以助餉,若 闽 中海禁日严,而滨海势豪,全以通番致素封。”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日本 海中有鱼,与人无异而秃首有尾,通番者谓之海和尚。”
(2).与外国或外族相勾结。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卷七:“﹝烟叶﹞民间不许种植,商贾不得贩卖,违者与通番等罪。” 清 李渔 《凰求凤·囚鸾》:“逢人莫漏机,有差池,终须究汝通番罪。”
《漢語大詞典》:贡市(貢市)
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的贸易。 明 张居正 《答吴环洲》:“属夷处置适宜,则土虏之真情可得,而两镇之贡市愈坚,当今边务,莫要於此矣。” 明 徐光启 《海防迂说》:“论者徒恐贡市往来,道之入寇。”明史·外国传三·日本:“乃装巨舟,遣其属 善妙 等四十餘人随 直 等来贡市,於三十六年十月初,抵 舟山 之 岑港 。”
《國語辭典》:出洋  拼音:chū yáng
到国外去。《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本来就要出洋的,只请东翁借我一千银子的学费,我明天就动身。」
分類:外国
《漢語大詞典》:江照
清 代外国商轮通航 长江 所执的护照。《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职掌一》:“凡运货,有税单,有运照,有 江 照。”
《國語辭典》:洋行  拼音:yáng háng
旧时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商店。亦指外国人在国内开设的商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这洋行并没中国字的招牌,里面金碧辉煌,都是不曾见过的宝贝。」
《漢語大詞典》:外祸(外禍)
(1).外来的灾祸。列子·力命:“故迷生於俏,俏之际昧然。於俏而不昧然,则不骇外祸,不喜内福;随时动,随时止,智不能知也。” 张湛 注:“祸福岂有内外,皆理之玄定者也。见其卒起,因谓外至;见其渐著,因谓内成也。”
(2).来自国外的祸害。指外国的侵略。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外祸、内难、再加天灾的压迫之下,农民广泛地发动了游击战争、民变、闹荒等等形态的斗争。”
《漢語大詞典》:番文
旧称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材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六科廊章奏:“ 阶 ( 徐阶 )脆对曰:‘此皆积年堆弃残帙,各衙门紧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万二千餘本。’”
《國語辭典》:放洋  拼音:fàng yáng
1.船舶出海。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二:「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
2.出国留学。如:「他的儿女都放洋了。」
《國語辭典》:援外  拼音:yuán wài
援助外国。如:「为善尽国际责任及义务,我国向来积极从事援外活动。」
《国语辞典》:崇外  拼音:chóng wài
推崇外国的事物与风俗。如:「崇外非坏事,但贵能虚心学习外国长处。」
《漢語大詞典》:客邮(客郵)
(1).驿站的旅舍。 宋 沈遘 《和中甫新开湖》:“渺渺春波百里浮,昔游曾是一扁舟。十年人事都如梦,犹识河边旧客邮。”
(2).旧时在 中国 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鸦片战争以后, 英 、 法 、 美 、 日 、 德 、 俄 等国先后在 中国 沿海口岸及一些大中城市私设邮局,侵犯 中国 主权,后经斗争,自1917年陆续撤销。
《國語辭典》:番邦  拼音:fān bāng
旧时中国称外国为番邦。如:「唐代的文成公主下嫁番邦,促进了双方政治、文化的交流。」《明史。卷六三。乐志三》:「顺天心,圣德诚,化番邦,尽朝京。」
分類:旧称外国
《漢語大詞典》:驻外(駐外)
驻在外国。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七回:“电知驻外各公使,将帝制撤销事件,转告各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第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國語辭典》:媚外  拼音:mèi wài
谄媚外国人。《文明小史》第五○回:「原来黄抚台是媚外一路,生平尤喜德国人。」
《漢語大詞典》:老番
旧时群众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之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录》:“一般人只知道 三元里 人打红毛鬼,其实那次打老番的,并不止 三元里 的群众,总有几万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