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2,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夏生
时夏
夏凊
夏台
夏暑
南夏
夏鼎
阳夏
夏葛
夏黄
韶夏
夏麦
迎夏
三夏
夏末
《骈字类编》:夏生
尔雅翼蟋蟀以夏生秋始鸣者淮南子见春生下
又荠麦夏死人曰夏生生 众 述异记燕昭王种长春树叶如莲花树身似桂树花随四时之色春生碧花春尽则落夏生红花夏末则彫秋生白花秋残则萎冬生紫花遇雪则谢故号为长春树
分类:夏生
《漢語大詞典》:时夏(時夏)
夏季。 唐 韦应物 《昙智禅师院》诗:“时夏方新雨,果药发餘荣。”
分類:夏季
《漢語大詞典》:夏凊
谓侍奉父母,夏天使之凉爽。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孙希旦 集解引 方悫 《礼解》:“冬则温之,以御其寒;夏则凊之,以辟其暑。”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漢語大詞典》:夏台(夏臺)
(1). 夏 代狱名。又名 均台 。在今 河南省 禹县 南。史记·夏本纪:“ 桀 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 汤 而囚之 夏臺 。” 司马贞 索隐:“狱名, 夏 曰 均臺 。 皇甫謐 云‘地在 阳翟 ’是也。”《淮南子·本经训》:“ 汤 乃以革车三百乘,伐 桀 於 南巢 ,放之 夏臺 。”
(2).代指牢狱。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邓拓 《赠边区参议会诸老步皓青老人原韵》之三:“快当铁骑 夏臺 日,喜得 赵 符 恒岳 阿。”
《骈字类编》:夏暑
易泰象疏见春杀下征诗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笺 行徂往也我行往之西方至于远荒之地乃以二月朔日始行至今则更夏暑冬寒矣 榖梁无冰传注周二月建丑之月夏之十二月也此月既是常寒之月疏天有四时冬寒夏暑是冬为常寒之月 论衡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人君无事四时自然日岑参送赵侍御归上都诗见风逐下夏又六月三十 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诗残云收 暑新雨带秋岚
《漢語大詞典》:南夏
泛指我国的南部。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 绍 姿弘雅, 表 亦长者。称雄 河 外,擅强南夏。”晋书·郭璞传论:“ 景纯 ……袭文雅於西朝,振辞锋於南 夏 ,为中兴才学之宗矣。”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我艤舟以命徒,将汨徂於南夏。”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东南西北》:“若南 夏 者, 襄 汉 以南,达於 湖 广 ,极於 闽 海, 安 史 之乱,皆祸所不及。”
分類:南部
《國語辭典》:夏鼎  拼音:xià dǐng
夏禹集九州金铸九鼎,为传国的宝器。见《左传。宣公三年》。今人以夏鼎商彝为骨董之代称,故夏鼎亦有古老之意。
《漢語大詞典》:阳夏(陽夏)
指夏季。夏季阳气旺盛,故称。《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
《漢語大詞典》:夏葛
(1).夏天穿葛衣。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唐 韩愈 《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智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2).指夏天穿的葛衣。 唐 薛能 《水帘吟》:“豪客每来清夏葛,愁人才见认秋簷。”
分類:夏天天穿
《骈字类编》:夏黄
史记龟策传龟者天下之宝也春苍夏黄秋白冬黑明于阴阳审于刑德
又留侯世家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汉书王吉等传序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漢語大詞典》:韶夏
(1). 舜 乐和 禹 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单絃不能发《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衮龙之瑋爗。” 宋 范仲淹 《酬叶道卿学士见寄》:“感兹《韶》《夏》音,佐我臺上春。”
(2).谓德行如 舜 禹 那样光明伟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继韶夏,崇号謚。”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韶,明也;夏,大也。”
《骈字类编》:夏麦(夏麦)
唐书王綝传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愿陛下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万宋史李迨传臣已委官于兴元洋州就籴夏麦五十 石岷州欲就籴二十万石兼用营田所收一半之数十二万石三项共计五十七万石 易林泰之贲夏麦麸曲霜击其芒
《漢語大詞典》:迎夏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来。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郑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行幸甘泉宫歌》:“ 汉 家迎夏毕,避暑 甘泉宫 。”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朱旗迎夏毕,凉轩避暑来。”
(2).指每逢夏日。 汉 张衡 《应闲》:“夫玄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
《國語辭典》:三夏  拼音:sān xià
1.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合称为「三夏」。
2.经过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宋。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肆夏、韶夏、纳夏三乐曲的合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骈字类编》:夏末
元 范梈 数日毒热喜雨适立秋先三日也 夏末始炎毒,沈忧坐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