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禹汤
禹汤罪己
禹穴
禹玉
颛门
词典
春夏
夷夏
夏日
长夏
华夏
中夏
中夏
子夏
夏秋
江夏
典故 
禹与汤

相关人物
夏禹
 
成汤


《礼记·礼运》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东汉·郑玄注:「能用礼义以成治也。」
《史记》卷二《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卷三《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例句

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 苏颋 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

得失鉴齐楚,仁思念禹汤。 魏知古 从猎渭川献诗

典故
禹汤罪己

相关人物
夏禹
 
成汤


《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传十一年〉~53~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例句

且如歌笑日挥金,应笑禹汤能罪己。 钱起 秋霖曲

典故 
探禹穴

相关人物
夏禹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3293~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魏·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禹入此穴。」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越绝书》云:「禹上茅山大会计,更名曰会稽。」张勃《吴录》云:「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会诸侯计功,改曰会稽。上有孔,号曰禹穴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会稽山一峰也,在会稽县东南十八里。《吴越春秋》云:『禹案黄帝中经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左阙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卧,梦见绣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却倚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齐于黄帝之岳,岩岳之下,三月季庚,登山发石。」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史迁云『上会稽,探禹穴』,即此穴也。」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60~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越州会稽山上有夏禹穴及庙。」

例句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 张继 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亦恐浅深同禹穴,兼云制度象污樽。 方干 僧院小泉井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孔家唯有地,禹穴但生云。 卢纶 送耿抬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

万里南天外,求书禹穴间。 耿湋 常州留别

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典故
禹玉

相关人物
夏禹


《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部一·帝禹夏后氏〉~28~
《尚书璇玑钤》:禹开龙门,导积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赐佩。

例句

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 司空曙 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

典故
相关人物
夏侯胜
 
夏侯建


《汉书》卷七十五《夏侯胜传》
「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卒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胜子兼为左曹太中大夫,孙尧至长信少府、司农、鸿胪,曾孙蕃郡守、州牧、长乐少府。胜同产弟子赏为梁内史,梁内史子定国为豫章太守。而建子千秋亦为少府、太子少傅。」唐·颜师古注:「颛与专同。专门者,自别为一家之学。」

例句

傲世方隐几,说经久颛门。 权德舆 酬别蔡十二见赠

《骈字类编》:春夏
汉 蔡琰 悲愤诗二章 其一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唐 杜甫 喜晴 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
宋 张耒 自巴河至蕲阳口道中得二诗示仲达与秬同赋 其一 东南地缺天连水,春夏风高浪卷山。
分类:春夏
《漢語大詞典》:夷夏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 中国 境内的各族人民。周书·于翼传:“ 翼 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 冯君 焉。” 唐 刘禹锡 《贺赦表》:“用含弘光大之泽,副夷夏会同之心。” 明 徐渭 《初入京瞻宫阙》诗:“域中夷夏极,天上帝王家。”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臺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國語辭典》:夏日  拼音:xià rì
1.夏天的太阳。如:「炎炎夏日」。北周。庾信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2.夏天的日子。如:「夏日海滩」。
《國語辭典》:长夏(長夏)  拼音:cháng xià
1.夏季白昼极长,故称为「长夏」。唐。沈佺期〈有所思〉诗:「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帏。」唐。杜甫 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2.六月。《黄帝内经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國語辭典》:华夏(華夏)  拼音:huá xià
原指史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部落,这些部落被后世视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后为「中国」的代称。如:「华夏之光。」《三国演义》第七五回:「近闻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國語辭典》:中夏  拼音:zhōng xià
1.华夏、中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2.中原地区。晋。陆机 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3.盛夏。《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4.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漢語大詞典》:中夏
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国语辞典》:子夏  拼音:zǐ xià
孔子弟子。卜商的字。参见「卜商」条。
《高级汉语词典》:夏秋  拼音:xià qiū
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分类:夏秋
《国语辞典》:江夏  拼音:jiāng xià
1.湖北省武昌县的旧名。
2.郡名。西汉高祖六年设置,辖境约今湖北、河南等地。汉、晋、刘宋、隋所置均在今湖北省内,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泌阳县地。
《漢語大詞典》:禹汤(禹湯)
夏禹 和 商汤 。后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勃焉; 桀 紂 罪人,其亡也忽焉。”晋书·安帝纪:“自顷国难之后,人物彫残,常所供奉,犹不改旧,岂所以视人如伤, 禹 汤 归过之诫哉!” 明 刘基 《咏史》诗之一:“六雄糜沸扰天纲,天下嗷嗷望 禹汤 。” 清 顾炎武 《晋王府》诗:“定知慈俭理,得占 禹 汤 齐。”
《國語辭典》:禹穴  拼音:yǔ xuè
地名:(1)在浙江省绍兴县宛委山,相传为禹藏书之所。也称为「禹井」。(2)在陕西省洵阳县东,相传禹决汉水时居此。
《國語辭典》:颛门(顓門)  拼音:zhuān mén
擅长于某种学术或技能。《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建卒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也作「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