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夏葛
夏黄
韶夏
夏麦
迎夏
三夏
夏末
夏水
夏苗
度夏
僧夏
夏浅
夏田
肆夏
夏桀
《漢語大詞典》:夏葛
(1).夏天穿葛衣。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唐 韩愈 《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智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2).指夏天穿的葛衣。 唐 薛能 《水帘吟》:“豪客每来清夏葛,愁人才见认秋簷。”
分類:夏天天穿
《骈字类编》:夏黄
史记龟策传龟者天下之宝也春苍夏黄秋白冬黑明于阴阳审于刑德
又留侯世家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汉书王吉等传序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漢語大詞典》:韶夏
(1). 舜 乐和 禹 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单絃不能发《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衮龙之瑋爗。” 宋 范仲淹 《酬叶道卿学士见寄》:“感兹《韶》《夏》音,佐我臺上春。”
(2).谓德行如 舜 禹 那样光明伟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继韶夏,崇号謚。”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韶,明也;夏,大也。”
《骈字类编》:夏麦(夏麦)
唐书王綝传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愿陛下不违时令前及孟冬以顺天道万宋史李迨传臣已委官于兴元洋州就籴夏麦五十 石岷州欲就籴二十万石兼用营田所收一半之数十二万石三项共计五十七万石 易林泰之贲夏麦麸曲霜击其芒
《漢語大詞典》:迎夏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来。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郑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 南朝 梁 刘孝威 《行幸甘泉宫歌》:“ 汉 家迎夏毕,避暑 甘泉宫 。”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朱旗迎夏毕,凉轩避暑来。”
(2).指每逢夏日。 汉 张衡 《应闲》:“夫玄龙,迎夏则凌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
《國語辭典》:三夏  拼音:sān xià
1.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合称为「三夏」。
2.经过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宋。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肆夏、韶夏、纳夏三乐曲的合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骈字类编》:夏末
元 范梈 数日毒热喜雨适立秋先三日也 夏末始炎毒,沈忧坐匡床。
《骈字类编》:夏水
南北朝 王褒 明庆寺石壁诗 夏水悬台际,秋泉带雨馀。
《國語辭典》:夏苗  拼音:xià miáo
1.夏季狩猎,言为苗除害。《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2.夏季作物的幼苗。唐。包何 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诗:「手持霜简白,心在夏苗青。」
《漢語大詞典》:度夏
过炎热的夏天。例如:在度假胜地度夏。
分類:炎热夏天
《漢語大詞典》:僧夏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 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於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世寿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兹山缘未了,僧夏容宿留;终当丐餘年,奇探尽云岫。”
《骈字类编》:夏浅(夏浅)
唐 韦应物 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 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
宋 陆游 初夏游凌氏小园 从来夏浅胜春日,儿女纷纷岂得知。
《骈字类编》:夏田
金史高汝砺传见春量下卧
苏轼月中梳头诗夏田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 羲轩
又春秋公狩于郎公羊传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注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为飞鸟来去于巢走兽未离于穴恐伤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枢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疏何休云运斗 曰夏不田榖梁有夏田于义为短郑玄释之云四时皆田殷夏之礼诗云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夏田明矣 周礼大司马遂以苗田注夏田为苗
《漢語大詞典》:肆夏
(1).古乐章名。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郑玄 注:“三夏,皆乐章名。”左传·襄公四年:“ 穆叔 如 晋 ,报 知武子 之聘也, 晋侯 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淮南子·齐俗训》:“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式軨轩、旂旗以示之,扬和鸞、《肆夏》以节之。”
(2).泛指宴饮、迎送宾客之乐。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轩;瑞鸟相鸣,响叶钧天之乐。”参见“ 九夏 ”。
《國語辭典》: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夏季九十日。晋。陶渊明〈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2.周朝的九种乐曲,有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等。见《周礼。春官。钟师》。
《國語辭典》:夏桀  拼音:xià jié
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谥号桀,约于西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一七六六年左右为成汤所败,死于南巢,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