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清音  拼音:qīng yīn
1.悠扬嘹亮的声音。《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唐。张文姬 沙上鹭诗:「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2.婚丧中所用的吹奏乐。
3.不著戏服,不作表情且无伴奏的戏曲演唱。如昆曲有清音班。
4.流行于四川省的曲艺。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5.声韵学上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如国语注音符号里的ㄅ、ㄆ、ㄈ、ㄉ、ㄊ等。
《國語辭典》:元音  拼音:yuán yīn
1.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者称为「元音」,可自成音。国音字母ㄚ、ㄛ、ㄜ、ㄝ等均属之。相对于辅音而言。
2.书名。明孙原理编,十二卷,元人诗的总集。
《国语辞典》:声嘶(声嘶)  拼音:shēng sī
声带受伤,发音破哑。比喻智尽能穷。《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崔公声嘶股战,不能一言。」
《國語辭典》:全清  拼音:quán qīng
声韵学上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ㄅ、ㄈ等。
《国语辞典》:带声(带声)  拼音:dài shēng
发音时声带振动。参见「带音」条。
《國語辭典》:喉音  拼音:hóu yīn
1.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依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喉塞音和喉擦音两种。
2.古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國語辭典》:假声(假聲)  拼音:jiǎ shēng
成人的最高声区之一。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震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整个声带都震动的真声更高更弱,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称为小嗓,也称为细口,如京剧的青衣。
《国语辞典》:浊声(浊声)  拼音:zhuó shēng
语音学上凡气息发出成声时颤动声带的辅音,称为「浊声」。如国音声符中ㄇ、ㄋ、ㄖ等。也称为「浊音」。
《国语辞典》:舌尖元音  拼音:shé jiān yuán yīn
元音,指由声带颤动发声,引起口腔共鸣而不受其他发音器官阻塞的声音。舌尖元音即由舌尖接近齿龈或前颚所发出的声音。如注音符号的匝、ㄦ。
《国语辞典》:声带小结(声带小结)  拼音:shēng dài xiǎo jié
病名。因嗓音滥用和误用,导致声带边缘生成一相对突起的赘肉组织。症状为喉痛、声音沙哑、高音发声困难等。轻微者可用禁声疗法,使赘肉消失;严重者可用喉头显微手术切除赘肉。
《国语辞典》:发声器(发声器)  拼音:fā shēng qì
能发声的器官。如人与兽类的声带、昆虫类蟋蟀的翅及蝉的腹部等都是。
《国语辞典》:浊声母(浊声母)  拼音:zhuó shēng mǔ
国音字母中,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母。如ㄇ、ㄋ、ㄖ等。
《國語辭典》:发音器官(發音器官)  拼音:fā yīn qì guān
与发出声音、语音有关的发音生理结构。主要包含肺部、喉头、口腔、鼻腔等四部分器官。
《國語辭典》:喉擦音  拼音:hóu cā yīn
语言学上指声带接近,气流从中挤出时产生的辅音。如汉语方言中上海话「好」等字的声母(h)。
《漢語大詞典》:不带音(不帶音)
即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