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觅举(覓舉)
亦作“覔举”。 谓古代士子请托以求举用。新唐书·薛登传:“方今举士,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彼知之义。” 宋 陆游 《夜雨》诗:“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犹如觅举初。” 明 高启 《临顿里》诗:“养生应有道,觅举絶无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汤 左 二公当骑驴覔举,手无寸柄之时,驛路偶经,即留意人才如此,儒臣识量,名相襟期,肇於此矣。”
《漢語大詞典》:鹄袍(鵠袍)
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 宋 杨万里 《送项圣与诣太常》诗:“鵠袍诣闕柳袍归,来年书院更光辉。” 宋 方岳 《送刘仲子就试》诗:“鵠袍纔脱须重读,六籍久为场屋苦。” 元 王逢 《寄林季文周叔彬二进士时训松庠弟子员》诗:“鵠袍联射圃,鱼饭独经帷。”
《國語辭典》:教士  拼音:jiào shì
1.受过教练的士兵。《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2.基督教的传教者。《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忽听报称有教士黎大人拜会,制军不好不见,只得请客厅,寒暄一番。」
《漢語大詞典》:试士(試士)
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 明 归有光 《送余先生南还序》:“今年南宫试士,先生受命司考校,所取士三十人,天下以为得人。”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汉 兴试士,呫嗶之徒,相率应制,以博禄位。”
《漢語大詞典》:训士(訓士)
训教生员、士子。 元 袁桷 《龙兴路司狱潘君墓志铭》:“ 大德 十年,復为 赣州 教授,以昔之治 广 者为準,闢田筑宫,训士严整。” 清 王昙 《屠孟昭大尹尊甫兰渚封君七十封安人宏农君五十八岁寿序》:“文章训士,经术飭治。”
《國語辭典》:墨义(墨義)  拼音:mò yì
唐朝明经科考试,规定考生以笔墨作答,阐述义理,称为「墨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漢語大詞典》:佩衿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组綬。”后因称士子为“佩衿”。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置我佩衿於城闕,虽区处之未遑;藉卿弹压於京师,实观瞻之攸係。”
分類:士子
《漢語大詞典》:课士(課士)
考核士子的学业。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有某公课士,以《赋得蜻蜓立钓丝》,限‘蜻’字,七排四十韵。人以为难。”清史稿·选举志一:“课士之法,月朔、望释奠毕,博士厅集诸,讲解经书。”
《國語辭典》:恩科  拼音:ēn kē
明、清的科举考试本按一定年岁举行,朝廷有庆典特恩,则加开恩科取士。
《漢語大詞典》:槐花黄
古代指士子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季节。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策蹇上 长安 ,日夕无休歇;但见槐花黄,如何不心急?”参见“ 槐花黄,举子忙 ”。
《漢語大詞典》:儒童
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 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 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 。”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
《國語辭典》:院试(院試)  拼音:yuàn shì
科举考试之一。即童生于贡院内考试。
《漢語大詞典》:府解
唐 代府州贡举士子会试于京师称为府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高贞公 郢 就府解后,时试官别出题目曰《沙洲独鸟 赋 》。 郢 援笔而成。”
《国语辞典》:粉袍  拼音:fěn páo
唐代科举考试未及第的士子,皆穿白衣,称为「粉袍」。
《漢語大詞典》:烧羊(燒羊)
(1).指 唐 时士子登第或升迁时的贺宴。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烧尾:“ 贞观 中 太宗 尝问 朱子奢 烧尾事, 子奢 以烧羊事对之。”参见“ 烧尾 ”。
(2).经过烹调、作为食品的羊肉。 宋 苏轼 《与孙叔静书》之一:“烧羊蒙珍惠,下逮童孺矣。”
《國語辭典》:烧尾(燒尾)  拼音:shāo wěi
1.唐时初拜官职的大臣,依例设宴献食,以表庆祝酬谢,称为「烧尾」。见《新唐书。卷一二五。苏镶传》。
2.唐代士子登第,必设盛筵欢聚,称为「烧尾」。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
3.比喻人显达。唐。许浑 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