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70,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当境
殊境
境遇
境物
两境
内境
魔境
好境
根境
理境
僻境
实境
清虚境
川境
悟境
《漢語大詞典》:当境(當境)
本境。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二折楔子:“恭请……本山土地,当境城隍,空虚典祀,社庙威灵,闻今关召,速至坛庭。”
分類:本境
《漢語大詞典》:殊境
(1).异域;他乡。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昔我先君肇自 幽 朔……无城邑之制,用能中分天下,威振殊境。” 明 何景明 《泊云阳江头玩月》诗:“弦望几更易,客行尚殊境。”
(2).不同于外界之所。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清迥岑寂,杳然殊境。”
《國語辭典》:境遇  拼音:jìng yù
境况遭遇。如:「他的境遇一直不好。」
《漢語大詞典》:境物
环境景物。 唐 权德舆 《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诗:“萧萧凉雨歇,境物望中闲。”
分類:环境景物
《骈字类编》:两境(两境)
北史李崇传为荆州刺史镇上洛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道荆州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漢語大詞典》:内境
内心境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惟 李白 不修小节,放浪诗酒,内境超然,灵明无恙,合许昇躋。”
《漢語大詞典》:魔境
(1).恶魔所统治的境界。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心居魔境,为魔所迷,意附邪途,受邪易性。”
(2).指迷人的境界。 清 姚燮 《青玉案·蒋剑人填词图》词:“春灯芍药,晓风杨柳,魔境时时有。”
《骈字类编》:好境
皮日休明月湾诗见上
《韵府拾遗 梗韵》:根境
指月录潭州神鼎禅师问僧曰舌味是根境否曰是
《漢語大詞典》:理境
通过叙事说理而体现的境界。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陈 张 《感遇》诸作,用单笔而运以理境,乃学 嗣宗 《咏怀》。” 罗惇曧 《文学源流·论〈列子〉》:“《仲尼篇》:‘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与佛所谓‘心断路絶,久之顿觉光明;山河大地,全现法王身’,同一理境也。”
《漢語大詞典》:僻境
偏僻的境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因率精鋭卒一千五百人,裹粮怀刃,於山岭僻境绕道入 伊犁 ,乘其不备,夤夜突入其幕。”
分類:偏僻境地
《國語辭典》:实境(實境)  拼音:shí jìng
真实的景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
《漢語大詞典》:清虚境
(1).指月宫。 明 高明 《琵琶记·中秋望月》:“环珮风清,笙歌露冷,人在清虚境。”
(2).清净虚无的境界。指道观、道庵。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感旧》:“我既度清虚境,也只索把尘踪断。”
《漢語大詞典》:川境
指地域。南齐书·萧遥昌传:“二年,虏主 元宏 寇 寿春 ,遣使呼城内人, 遥昌 遣参军 崔庆远 、 朱选之 诣 宏 …… 庆远 曰:‘川境既殊,远劳轩驾。 屈完 有言: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分類:地域
《漢語大詞典》:悟境
谓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