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降魔杵
佛教法器。佛寺中金刚塑像手执之杵。亦泛指古代的一种棒状武器。宋史·呼延赞传:“及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西游记》第四二回:“那 木叉 按下云头,将降魔杵,如筑墻一般,筑了有千百餘下。”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八大刹佛作,媲美 苏州 。而 重寧寺 佛作,则照内工做法……如华盖、琵琶、佛魔杵、九环锡杖。”
《國語辭典》:座子  拼音:zuò zi
座位。《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把座子移近跟前,拿出这张呈子来与马二先生看。」
《漢語大詞典》:捏素
亦作“揑素”。 塑像。 唐 颜真卿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先生形像,今则捏素为之。” 金 党怀英 《重修文宣王庙碑》:“先是羣弟子及先儒像画於两廡,既又以揑素易之。”
分類:塑像
《漢語大詞典》:行像
(1).即行乐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戴安道 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参见“ 行乐图 ”。
(2).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西域也有在其他节日举行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綺,载诸輦舆,谓之行像。”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 成都 行像, 硕 ( 邵硕 )於众中匍匐作狮子形。”参阅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卷二。
(3).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这种方法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质地轻,故称“行像”。
《國語辭典》:行乐图(行樂圖)  拼音:xíng lè tú
以行乐为题材的图画。亦指人的肖像画。《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女婿上门,他举家都看个勾,行乐图也画得出在那里。」《儒林外史》第三○回:「宗老爷家一个小厮拿著一封书子,送一幅行乐图来求题。」简称为「行乐」。
《國語辭典》:装銮(裝鑾)  拼音:zhuāng luán
梁柱或塑像的彩绘、装饰。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团行》:「其他工役之人,或名为作分者,如碾玉作,钻捲作,篦刀作,……装銮作。」《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那装銮的待诏取得这水,去堆青叠绿,令别是一般鲜明。」
《漢語大詞典》:夹纻(夾紵)
亦作“ 夹紓 ”。 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故又称“脱空像”。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 暉 遂造人中夹紵像一躯,相好端严,希世所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紵以漆之。”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厉归真》:“曾游 洪州 信果观 ,见三官殿内功德塑像,是 玄宗 时夹紓。”
《國語辭典》:小人物  拼音:xiǎo rén wù
1.在社会没有名、没有影响力的人。
2.小型人物的雕塑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
《漢語大詞典》:像座
人物塑像的底座。 巴金 《随想录·再访巴黎》:“是同样的 卢骚 ,但在我眼前像座上的并不是我所熟悉的那个拿着书和草帽的‘ 日内瓦 公民’,而是一位书不离手的哲人,他给包围在数不清的汽车的中间。”
《国语辞典》:脸上贴金(脸上贴金)  拼音:liǎn shàng tiē jīn
本指在神佛塑像上贴上金箔。后比喻显能誇耀或虚誇功德。如:「谦虚点!别老往自己脸上贴金。」
《国语辞典》:敷彩泥塑  拼音:fū cǎi ní sù
涂色彩的泥土塑像。属于描摹自然的现实艺术手法,上了色彩的泥塑比不上色的木雕、石雕、陶塑更肖似真实人物的外貌。
《國語辭典》:朝天髻  拼音:cháo tiān jì
一种流行于五代后蜀的女子发式。先梳发于顶,编两个圆柱形发髻,然后将发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额。可在髻下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竟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