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裂谷  拼音:liè gǔ
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的巨大陷落带。地函物质上升的地带,其上方地壳的脆弱部分因张裂、断陷而形成狭长的凹谷,如东非裂谷。
《國語辭典》:火山口  拼音:huǒ shān kǒu
火山活动时地下的高温物质喷到地面的出口。一般位于火山锥顶部或侧面,火山喷发停止后由于地下通道中的熔岩冷凝收缩,火山口形成环形凹陷的区域;口内有陡峭的内壁,地表面上常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数十米到数公里不等。
《漢語大詞典》:油捕
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石油,常常和水一起沿着裂缝和孔洞流动,如在它们通过的道路上遇到各式各样不透水的、底朝上口朝下的“口袋”(构造)时,就会慢慢地聚集起来。这样聚集石油的部分叫做“油捕”。
《國語辭典》:油苗  拼音:yóu miáo
液体石油渗出地表的现象。油苗通常呈黏稠液状,因为它暴露在大气中,加上受细菌的破坏,容易造成原油的氧化和聚合,如沥青基原油。轻质流动的油苗则较为罕见。
《國語辭典》:造山运动(造山運動)  拼音:zào shān yùn dòng
地壳的结构因为板块运动而有剧烈变化,这种作用产生岩石高度变形的带状区域,称为造山带。一般涉及大区域的地质作用时,统称「造山运动」。
《國語辭典》:造陆运动(造陸運動)  拼音:zào lù yùn dòng
为一种地壳变动,使大陆或海洋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此运动主要造成高原、穹丘及盆地等各种构造。造陆运动影响地壳之范围甚为广大,会产生侵蚀面或地层的假整合。
《國語辭典》:岩盐(岩鹽)  拼音:yán yán
蒸发形成的自然盐,成分为氯化钠。受到限制的海湾或内陆湖泊,经过蒸发作用乾涸后,盐分结晶而形成。也称为「矿盐」。
《國語辭典》:稀有金属(稀有金屬)  拼音:xī yǒu jīn shǔ
指地壳中含量非常少、分布也较为分散、提炼比较困难的金属,按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在矿床中的共生情况,可分为四种:稀散金属类如镓Ga、铟In等;高熔点稀有金属类如钨W、钼Mo等;稀土金属类如镧La、钇Y等;此外还有诸如铍Be、锂Li等其他稀有金属。
《国语辞典》:侵蚀循环(侵蚀循环)  拼音:qīn shí xún huán
是一种地形演育的学说。地壳发生变动,陆地隆起抬升之后,地表地形主要受到河流、海水、风、冰河等的侵蚀,随著时间的延长,发展出不同的形态特徵。该学说也将地形演育历程比拟为人生不同阶段,由幼年期地形而演进为壮年、老年期,最后地表高度大致接近海平面,形成「准平原」,完成一个循环。在地形演育过程中,若地壳又发生隆起,地形演育将再从幼年期起,形成另一循环。
《国语辞典》: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拼音:qīn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风等自然力,将地壳的岩石与土壤风化、溶解、磨蚀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离原地的作用。它属一部分的「剥蚀作用」。
《国语辞典》:海底地震  拼音:hǎi dǐ dì zhèn
海底局部地壳断裂产生震动。常使海底地质构造以及外观产生很大的改变。
《国语辞典》:海洋地质(海洋地质)  拼音:hǎi yáng dì zhí
研究海底地形、海洋地壳和沉积物的特性,以及海陆相互作用的科学。
《国语辞典》:回春作用  拼音:huí chūn zuò yòng
进入壮年或老年期的地形,因地壳隆起,使河流再度向下侵蚀,并向上、下游同时伸展延长,而使地形重新回到幼年期的作用,称为「回春作用」。
《国语辞典》:莫荷不连续面(莫荷不连续面)  拼音:mò hé bù lián xù miàn
地壳与地函的界面,约在海洋地壳下五公里,或大陆地壳下三十五公里;其上为玄武岩,下为橄榄岩。
《国语辞典》:水圈  拼音:shuǐ quān
地球表面及浅层地壳,分布连续或不相连续的水体。包括海洋、海湾、河川、湖泊、沼泽、冰雪、大气层中水气及地下水等。也称为「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