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16,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南郊
北方
三辅
东阳
蛮夷
东路
南斗
大荒
西域
浙东
炎蒸
汾阳
关外
夷夏
塞北
《國語辭典》:南郊  拼音:nán jiāo
1.都邑南面的地区。唐。李庾西都赋〉:「隋苑广袤,置笼南山,占地万顷,不为人间,齐门失耕,禽游兽闲,代谢物移,缭垣不完。此南郊之事也。」
2.京师南面的郊外,古代天子用来祭天的地点。《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明史。卷十二。英宗后纪本纪》:「五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3.帝王祭天的大礼。《南史。卷二。宋少帝本纪》:「秋九月丁未,有司奏武皇帝配南郊,武敬皇后配北郊。」
《國語辭典》:北方  拼音:běi fāng
方位名。一般以日出的方向为东方,面向东方的左方为北方,也称为「北边」。
《國語辭典》:三辅(三輔)  拼音:sān fǔ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于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汉书。卷五。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
《漢語大詞典》:东阳(東陽)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东阳销瘦(東陽銷瘦)
梁书·沈约传:“﹝ 沈约 ﹞ 永明 末,出守 东阳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原谓 沈约 因操劳日渐消瘦,后以“东阳销瘦”为形容体瘦的典故。 宋 贺铸 《满江红·伤春回》词:“谁念 东阳 销瘦骨,更堪白苧衣衫薄。”亦作“ 东阳瘦体 ”、“ 东阳瘦 ”。 元 乔吉 《双调行香子·题情》套曲:“ 东阳 瘦体, 潘岳 苍颜,我怕春归,愁日永,捱更阑。”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又塞上咏雪花》词:“谁怜辛苦 东阳 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國語辭典》:蛮夷(蠻夷)  拼音:mán yí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
《國語辭典》:东路(東路)  拼音:dōng lù
往东方的路。后多用以指归乡的路。《文选。曹植。洛神赋》:「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文选。王粲。赠蔡子笃诗》:「瞻望东路,惨怆增叹,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漢語大詞典》:南斗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史记·天官书:“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 张守节 正义:“南斗六星,在南也。”文选·左思〈吴都赋〉:“仰南斗以斟酌,兼二仪之优偓。” 刘逵 注引《天官星占》:“南斗之爵禄,其宿六星。” 清 袁枚 新齐谐·飞星入南斗:“君辈不知天文者,虽见飞星入南斗亦无害。” 郭沫若 《南海劳军》诗:“天际 雷池 谁敢越?酌将南斗寿京华。”
(2).借指南方,南部地区。《隋书·高帝纪上》:“ 尉迥 猖狂,称兵 鄴邑 ,欲长戟而指北闕,强弩而围南斗。” 张际亮 《送云麓督粮粤东》诗:“便使储胥富 五羊 ,要持节鉞指南斗。”
《國語辭典》:大荒  拼音:dà huāng
1.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唐。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
2.大凶年、大饥荒。《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礼,则令邦国移民通财。」《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3.荒远之处。《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三国魏。曹植〈七启〉:「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澄神定灵。」
《國語辭典》:西域  拼音:xī yù
汉代的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之地,狭义的西域即今之新疆,主要为天山南路;广义而言,除天山南北路外,并踰葱岭(帕米尔)以西,包有今之中亚、西亚及印度。《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国语辞典》:浙东(浙东)  拼音:zhè dōng
浙江省浙江以东的地区。为清代宁、绍、台、金、衢、严、温、处等府地。
分类:浙江地区
《漢語大詞典》:炎蒸
亦作“ 炎烝 ”。
(1).暑热熏蒸。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五月炎烝气,三时刻漏长。” 唐 杜甫 《热》诗之三:“歘翕炎蒸景,飘颻征戍人。” 宋 柳永 《玉山枕》词:“当是时, 河朔 飞觴,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六月炎蒸驱万马,二 崤 风雨断千山。”
(2).指炎热地区。 明 吴承恩 《赠冯南淮比部谪茂名》诗:“昨日尚书郎,今日投炎蒸。”
《漢語大詞典》:汾阳(汾陽)
(1). 汾水 之北地区。 春秋 时属 晋 。国语·晋语二:“中大夫 里克 与吾矣,吾命之以 汾阳 之田百万。”
(2).犹 汾 射 。《晋成帝哀册》:“韵隆 汾阳 ,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黄屋实不殊於 汾阳 即事也。”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阳 ,劳疑神於 藐射 。”
《國語辭典》:关外(關外)  拼音:guān wài
关口以外的地区:(1)指山海关以东、以北的东北地区。(2)指嘉峪关以西的地方。即今甘肃西部及新疆地区。
《漢語大詞典》:夷夏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 中国 境内的各族人民。周书·于翼传:“ 翼 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 冯君 焉。” 唐 刘禹锡 《贺赦表》:“用含弘光大之泽,副夷夏会同之心。” 明 徐渭 《初入京瞻宫阙》诗:“域中夷夏极,天上帝王家。”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臺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國語辭典》:塞北  拼音:sài běi
通称长城以北广大的乾燥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