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90,分286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国柄
爱国
国主
国都
国信
国宝
国宝
五国
国君
二国
殉国
国命
十国
人国
负国
《國語辭典》:国柄(國柄)  拼音:guó bǐng
一国的政治大权。《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陈元》:「专操国柄,以偷天下。」
《國語辭典》:爱国(愛國)  拼音:ài guó
爱护国家。《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奉君也如亲。」
分類:爱国自己
《國語辭典》:国主(國主)  拼音:guó zhǔ
1.一国的君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和尚师兄,岂不闻古人说:『人过一生,不过两世。』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
2.对皇帝的贬称。《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国世家。南唐世家》:「五月,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时显德五年也。」
《國語辭典》:国都(國都)  拼音:guó dū
一个国家政治决策的中心都市。也作「首都」。
《國語辭典》:国信(國信)  拼音:guó xìn
国与国间用以徵信的文书及符节。唐。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漢語大詞典》:国宝
1.国家的宝器。
2.特指传国玺。
3.国家的宝贵人材。
4.国币。
《國語辭典》:国宝(國寶)  拼音:guó bǎo
1.国家的宝器。《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
2.指国家极珍贵的事物或极卓越的人才。如台湾北部关渡淡水河沿岸的水笔仔。
《國語辭典》:国币(國幣)  拼音:guó bì
由政府铸造而通行于全国的钱币。
《骈字类编》:五国(五国)
元 郑元祐 古墙行,并序 带砺镌铭在甲第,筑墙不厌高于屋。远雁秋横五国城,帛书无复泪交倾。
分类:五国
《國語辭典》:国君(國君)  拼音:guó jūn
一国的君主。《礼记。曲礼上》:「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骈字类编》:二国(二国)
书召诰: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传其夏殷也。继受其王命,亦惟当以此夏殷长短之命为监戒,继顺其功德者,而法则之。诗:。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又周南召南谱二国之诗,以后妃夫人之德为首,终以麟趾、驺虞,此又弼鄘卫谱。武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复伐三监,更以 三国,建诸侯。以殷馀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后世子孙稍并彼二国,混为名之。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注:马曰:微、箕,二国名。左传: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子?又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焉。皇戌摄郑伯之辞 反,不能决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二三臣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侧不足以知二国之成。
又:卫人、燕师伐郑。疏:燕有二国,一称北燕,故此注言南燕以别之。 公羊:蔡侯郑伯会于邓。传: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注:据齐候郑伯于纪,二国会曰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史记高帝纪: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 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见一使下。 易林:衔命上车,和合两家。蛾眉皓齿,二国不殆。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适吴, 以为行人,教吴射御,导之伐楚。楚庄王怒,使子反将败吴师,二国从斯结雠。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为敌。
分类:二国
《國語辭典》:殉国(殉國)  拼音:xùn guó
为保全国家而奉献生命。晋。殷仲文 罪衅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宋书。卷八十八。沈文秀传》:「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國語辭典》:国命(國命)  拼音:guó mìng
1.国家的政令。《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旧唐书。卷一六。穆宗本纪》:「昔章武皇帝痛国命之不行,惜朝纲之将坠。」
2.国家的命脉。晋。卢谌览古〉诗:「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國語辭典》:十国(十國)  拼音:shí guó
(西元902~979)唐朝灭亡后至宋朝建立前,与北方五代同时并存的十个国家。参见「五代十国」条。
《漢語大詞典》:人国(人國)
国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謁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宋 苏洵 《管仲论》:“ 竖刁 、 易牙 、 开方 三子,彼固乱人国者。”《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苏秦 佩六国相印, 张仪 两次相 秦 ,皆有匡扶人国之谋。”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分類:国家
《國語辭典》:负国(負國)  拼音:fù guó
对不起国家。《文明小史》第一七回:「朝廷化了千万金钱,设立海军,甲午一役,未及交绥,遽尔一败涂地,推原祸始,不能不追咎合肥之负国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