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听證制度(听證制度)  拼音:tīng zhèng zhì dù
在法院裁判、国会立法,或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拟订政策、处理争议或采取重大行政处分时,给予利害关系人或其他有关之专家学者及公共团体,以书面或口头陈述意见或提供资料之机会,以备政府参择采證,维持民主效能与公正之措施。此制度源于英、美,民国七十三年底,台北市议会首先在我国采行此制度。
《国语辞典》:白里安  拼音:bái lǐ ān
Aristide Briand
人名。(西元1862~1932)法国政治家,曾任律师、记者、国会议员、教育部长、外交部长、首相等职。生平倡导和平,致力于建立欧洲各国间的友好和平体制。西元一九二六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国语辞典》:贵族院(贵族院)  拼音:guì zú yuàn
君主立宪国家,两院制国会中的上议院。由贵族所组成,故称为「贵族院」。如英、日等国。
《国语辞典》:大谏章(大谏章)  拼音:dà jiàn zhāng
西元一六四二年,英国国会向国王查理一世提出的谏书。主张军队的统治权应交予国会,并斥责查理一世许多措施的不当,因而导致双方的冲突,引发国内的战争。也作「大谏书」。
《国语辞典》:不信任案  拼音:bù xìn rèn àn
责任内阁制中,国会为迫使内阁去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西元一八四一年,起源于英国。凡采取内阁制的国家,当国会反对内阁的政策时,即可提出不信任案,采行不信任投票。如果此案通过,内阁即须总辞,或由元首解散国会,重新改组,以诉诸选民公决。此乃反对党制衡执政党最有效的方法。
《国语辞典》:解散权(解散权)  拼音:jiě sàn quán
内阁制国家,解散国会的权力。内阁为对抗国会的不信任议决,对国会有解散权,以达成行政与立法的相互制衡。
《国语辞典》:西敏宫(西敏宫)  拼音:xī mǐn gōng
英国国会所在地。位于伦敦市中的西敏区。十一世纪时,为皇室居所,后因火灾及战争轰炸而多次损毁,几经修建,终转为象徵英国最高主权的国会议事厅。上有高一百公尺的钟楼及重达十三吨的大鹏钟,向来闻名于世。
《漢語大詞典》:安福国会
又称“新国会”。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御用国会。1918年段祺瑞为抵制孙中山在广州的国会非常会议,决定重选国会议员,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贿买选票,包办选举。安福系在新国会中占有绝大多数席位,时称“安福国会”。1920年皖系失败后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