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生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果之因种也,如草木之种为草木之因。
【佛学常见辞汇】
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三藏法数】
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三藏法数】
生因者,即业惑也。谓诸众生因业惑而生此身,如诸草木种子,依地而生也。
生起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因之一。依现世恶善之业因而起未来之苦乐果也。
【三藏法数】
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三藏法数】
谓三界可爱不可爱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从自种而生。爱即能润,种即所润。由此所润,先所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遂得生起,是名生起因。
付法藏因缘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于小乘之禅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定祖图正宗记,定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同类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于同类之法为因者也。其果称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相望,应知亦尔。」
【三藏法数】
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十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随说因。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其见闻觉知而起言说,是名随说因。二观待因。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之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而对此,是名观待因。三牵引因。由净不净之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之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爱不可爱之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由自种生爱,能润种种,为润爱,由此而先所牵引之可爱不可爱自体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摄受因。三界之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为真实之见所摄受,是名摄受因。六引发因。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欲界系缚之诸胜善法,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之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无色界之诸胜善法及不系缚之善法,是名引发因。七定异因。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是名定异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亦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则不得生,是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生时,若无他障碍,现前则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见瑜伽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十因十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之心,往来计算,而发相吸,吸搅不止,则感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而发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则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四瞋习因。瞋习交冲而发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而发相调巧伪之心,引起不止,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六诳习因,诳习交欺而发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扬尘,使人不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发冲恨,如阴毒之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八见习因,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是非其事,而发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枉习交加而发诬谤,如谗贼之人枉屈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诤讼交暄而发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见楞严经。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瞋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因十四过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支上所显十四种之过误也。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八,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九俱品一分转不定。十,相违决定。十一,法自相相违。十二,法差别相违。十三,有法自相相违。十四,有法差别相违。(参见:三十三过)
因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位之人也。为未到佛果以前修行者之总称。
【佛学常见辞汇】
因位的人,是尚未达到佛果的修行人的总称。
因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物之生正为原因之力。对于缘力而言。无量寿经下曰:「因力缘力。」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先世修习大乘之法,今因见佛及诸菩萨,叹说无上佛道,遂发菩提之心,是名因力。
因三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所必备之三个法则也。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异品遍无性。盖因以确立未决宗义之理由而名,故与宗及同喻之关系应必有,同时与异喻之关系须绝无。此因所以有三相之别也。
因中说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因上说果之论法。涅槃经三十七曰:「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智度论四十三曰:「知人日食数匹布,不可食,从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手,是为果中说因。」
因中有果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论。计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谷生而论其谷中既有禾性是也。(参见:外道)附录十六外论。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因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与内明也。(参见:因明)
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费陀Hetuvidya%,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s!apa%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完成之。其书名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
【佛学常见辞汇】
五明之一,即论理学。
【三藏法数】
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因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之分齐也。对于果分而言。即普贤因人所知所了之境界也。具曰缘起因分,又曰因分可说。(参见:因分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