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7,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说因部
诳习因
贤愚因缘经
摩诃因陀罗
摩醯因陀罗
拨无因果
瞋习因
缘因
缘因佛性
缘起因分
缘觉十二因缘院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灯指因缘经
诸因宿作宗
佛类词典(续上)
福因说因部
诳习因
贤愚因缘经
摩诃因陀罗
摩醯因陀罗
拨无因果
瞋习因
缘因
缘因佛性
缘起因分
缘觉十二因缘院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灯指因缘经
诸因宿作宗
福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感福德果之业因也。即该称布施等之善根功德。福力太子因缘经一曰:「若诸有情修福因,所获福果又极胜。」
【佛学常见辞汇】
招感福报的业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术语)感福德果之业因也。即该称布施等之善根功德。福力太子因缘经一曰:「若诸有情修福因,所获福果又极胜。」
【佛学常见辞汇】
招感福报的业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说因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Hetuva%da%h!,说一切有部之别名。(参见:说一切有部)
【佛学常见辞汇】
说一切有部的别名。
(流派)Hetuva%da%h!,说一切有部之别名。(参见:说一切有部)
【佛学常见辞汇】
说一切有部的别名。
诳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贤愚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元魏慧觉等译。为集贤圣凡愚之种种因缘事迹者。
(经名)三卷,元魏慧觉等译。为集贤圣凡愚之种种因缘事迹者。
摩诃因陀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hendra,王子名。西域记作摩醯因陀罗。
(人名)Mahendra,王子名。西域记作摩醯因陀罗。
摩醯因陀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hendra,译曰大帝。阿输迦王之弟。有罪,王欲刑之,乃请王宽七日,使进王之珍羞,每一日使守者唱曰:已过一日,馀有六日。乃至至第七日,遂證圣果。后至锡兰始传正法。西域记八曰:「无忧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罗,唐言大帝。」同十一曰:「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祠。佛去世后第一百年,无忧王弟摩醯因陀罗,舍离欲爱,志求圣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足步虚空,来游此国。弘宣正法,流布遗教。」以上西域记摩醯因陀罗之记事,乃阿育王弟帝须之事迹,与王子摩呬陀之事迹混同为一者,误也。盖得罪于王而出家悟圣者为帝须。若夫至锡兰之布教者,第三结集后各地有传道师派遣之事,王子摩呬陀,将法来此岛。史迹昭然。无挟疑之馀地也。
(人名)Mahendra,译曰大帝。阿输迦王之弟。有罪,王欲刑之,乃请王宽七日,使进王之珍羞,每一日使守者唱曰:已过一日,馀有六日。乃至至第七日,遂證圣果。后至锡兰始传正法。西域记八曰:「无忧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罗,唐言大帝。」同十一曰:「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祠。佛去世后第一百年,无忧王弟摩醯因陀罗,舍离欲爱,志求圣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足步虚空,来游此国。弘宣正法,流布遗教。」以上西域记摩醯因陀罗之记事,乃阿育王弟帝须之事迹,与王子摩呬陀之事迹混同为一者,误也。盖得罪于王而出家悟圣者为帝须。若夫至锡兰之布教者,第三结集后各地有传道师派遣之事,王子摩呬陀,将法来此岛。史迹昭然。无挟疑之馀地也。
拨无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拨者,绝也,除也,除遣为无其事,谓之拨无。拨无因果者,否定因果之道理也,是五见中之邪见也。地藏十轮经七曰:「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楞严经九曰:「拨无因果,一向入空。」广百论释五曰:「若无善恶者,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十七曰:「缘何邪见,能断善根?谓定拨无因果邪见。」慧琳音义七十二曰:「左传云:拨犹绝也。考声云:拨却也除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不相信有因果报应的道理。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而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拨以为无,是以流转生死也。
(术语)拨者,绝也,除也,除遣为无其事,谓之拨无。拨无因果者,否定因果之道理也,是五见中之邪见也。地藏十轮经七曰:「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楞严经九曰:「拨无因果,一向入空。」广百论释五曰:「若无善恶者,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十七曰:「缘何邪见,能断善根?谓定拨无因果邪见。」慧琳音义七十二曰:「左传云:拨犹绝也。考声云:拨却也除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不相信有因果报应的道理。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而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拨以为无,是以流转生死也。
瞋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习因之一。
【三藏法数】
瞋习因者,谓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
(术语)十习因之一。
【三藏法数】
瞋习因者,谓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
缘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者缘助,谓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曰缘因。二因之一。见涅槃经二十八,三藏法数六等。
【佛学常见辞汇】
见二因缘。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术语)缘者缘助,谓一切之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曰缘因。二因之一。见涅槃经二十八,三藏法数六等。
【佛学常见辞汇】
见二因缘。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缘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佛性之一。(参见:佛性)附录。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术语)五佛性之一。(参见:佛性)附录。
【三藏法数】
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学次第统编】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俗语佛源】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證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三藏法数】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證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缘起因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性海果分而言。华严宗之语。原来如来之果海,不可称不可说,随机缘而起说,专为因人。因而其所说皆为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齐,谓之缘起因分(因人者,因位之人,即等觉以还者)。五教章上曰:「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术语)对于性海果分而言。华严宗之语。原来如来之果海,不可称不可说,随机缘而起说,专为因人。因而其所说皆为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齐,谓之缘起因分(因人者,因位之人,即等觉以还者)。五教章上曰:「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
缘觉十二因缘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树下思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之略名。
(经名)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之略名。
灯指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说灯指比丘在俗时,前后富福中间贫困之往昔宿因。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说灯指比丘在俗时,前后富福中间贫困之往昔宿因。
诸因宿作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现世所受之果报,由于过去之宿因,故于现在精进,则灭旧业,于未来不受恶果云。亦曰无惭外道。义林章一曰:「诸因宿作宗,谓离系亲子,亦云无惭外道,谓现所受苦皆宿作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现世所受之果报,由于过去之宿因,故于现在精进,则灭旧业,于未来不受恶果云。亦曰无惭外道。义林章一曰:「诸因宿作宗,谓离系亲子,亦云无惭外道,谓现所受苦皆宿作为因,若现精进,便吐旧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