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落因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从容录第八则曰:「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他道不落因果。」砂石集一曰:「未闻耶,彼不落因果之一句既得五百生狐身。」百丈野狐之因缘也。(参见:百丈)
百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禅师怀海,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也。师始创禅门之规式,所谓百丈清规是也。见传灯录六,会元三。
【佛学常见辞汇】
指唐时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他始创禅门的规式,即百丈清规是。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六种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当有因〕,谓现在六根,对于六尘所作之法为因,此因能招未来当有之果,故名当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续因〕,谓因一念之心,攀缘根尘,以成善恶之业,而招未来之果。于未来果,复起善恶之业,展转无有断绝,故名相续因。
〔三、相因〕,谓以所作善恶业相为因,由因感果,无有断绝,故名相因。
〔四、作因〕,谓作胜因,已获胜报,于胜报上,更作胜因,故名作因。
〔五、显示因〕,谓一念妄想若生,必有所作善恶业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故名显示因。
〔六、待因〕,待即对也。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不生;以妄对不妄,故名待因。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地动因缘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八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法华玄赞二曰:「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一惊怖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回正义。」(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一取意之文)。
中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东因之称。(参见:五转)
引发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因之一。(参见:十因)
【三藏法数】
谓欲界系缚善法,能引欲界系缚诸胜善法也。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善法,能引无色界诸胜善法及不系缚善法等,是名引发因。
十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随说因。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其见闻觉知而起言说,是名随说因。二观待因。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之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而对此,是名观待因。三牵引因。由净不净之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之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爱不可爱之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由自种生爱,能润种种,为润爱,由此而先所牵引之可爱不可爱自体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摄受因。三界之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为真实之见所摄受,是名摄受因。六引发因。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欲界系缚之诸胜善法,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之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无色界之诸胜善法及不系缚之善法,是名引发因。七定异因。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是名定异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亦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则不得生,是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生时,若无他障碍,现前则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见瑜伽论五。
【佛学常见辞汇】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四种因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因缘)
未了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前生未了之因缘也。苏轼诗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正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
【佛学常见辞汇】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三藏法数】
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正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外道说邪因缘而言。
正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因佛性之一。
【三藏法数】
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本因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佛最初成道时之智慧,修行,阶位等妙不思议也。
玄门无碍十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一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为自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二法无定性故,诸法为如来藏心之缘起法,原无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三缘起相由故,缘起之法,不得单独保体,必为相由而仅成体者,故随而有可和融之理。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五如幻梦故,诸法之虚假无实,如幻梦,故有可和融之理。六如影像故,诸法缘起于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已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已下就业用之无碍而说因由。七因无限故,菩萨于因中修无限之因,故有至果必得无碍业用之理。八佛證穷故,佛者證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也。九深定用故,以深妙之禅定力故得业用之无碍。十神通解脱故,不思议之神通力,离物之羁束而为自在,故可得业用之无碍。见华严玄谈六。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事事无碍的十种原因,即唯心所现故、法无定性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梦故、如影像故、因无限故、佛證穷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脱故。
出家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出家缘经之异名。
生天因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可受生于天界之因业也。释氏要览引业报差别经曰:「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应生色界天。若离色修,远离身口。以定相应,生无色界。」又引正法念经曰:「因持戒不杀不盗不淫,由此三善得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