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二因缘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最胜王经长者流水品说之,又密咒圆因往生集亦说之。但与前不同。
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闻城十二因缘经之略名。又为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之异名。
十二因缘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净意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
十二因缘生祥瑞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
十因六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十因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因缘中由无明至有之十支也。不言生死之二支者,以其属于未来也。故明过去至现在之因缘为十因缘。涅槃经曰:「十因缘法为生作因。」
十法界明因果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日莲撰。入大藏经。
十习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感六果之十因也。(参见:因)
【佛学常见辞汇】
召感十果的十因。(参见:十因十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媱习因〕,习即数习之义。媱习因者,谓媱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贪习因〕,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算,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则感于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也。(吸,入息也。)
〔三、慢习因〕,慢习因者,谓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也。
〔四、瞋习因〕,瞋习因者,谓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
〔五、诈习因〕,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
〔六、诳习因〕,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七、冤习因〕,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八、见习因〕,见习因者,谓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其事发于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音菊)等报也。
〔九、枉习因〕,枉习因者,谓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也。
〔十、讼习因〕,讼习因者,谓诤讼交喧其事,发于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十因十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之心,往来计算,而发相吸,吸搅不止,则感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而发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则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四瞋习因。瞋习交冲而发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而发相调巧伪之心,引起不止,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六诳习因,诳习交欺而发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扬尘,使人不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发冲恨,如阴毒之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八见习因,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是非其事,而发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枉习交加而发诬谤,如谗贼之人枉屈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诤讼交暄而发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见楞严经。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瞋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十种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因)附录。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不系缚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待因。
〔三、牵引因〕,谓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趣即六趣。言可爱不可爱者,谓于六趣之中,天、人二趣可爱,脩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趣不可爱也。自体即行业之自体也。)
〔四、生起因〕,谓三界可爱不可爱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从自种而生。爱即能润,种即所润。由此所润,先所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遂得生起,是名生起因。
〔五、摄受因〕,谓三界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依真实之见之所摄受,是名摄受因。
〔六、引发因〕,谓欲界系缚善法,能引欲界系缚诸胜善法也。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善法,能引无色界诸胜善法及不系缚善法等,是名引发因。
〔七、定异因〕,谓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是名定异因。
〔八、同事因〕,谓由自性功能和合而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亦得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
〔九、相违因〕,谓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得生时,若障碍现前,便不得生,是名相违因。
〔十、不相违因〕,谓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得生时,若无障碍现前,即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人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人生原因之行为也。生享尊贵者,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瞋,柔和谦下,博闻经戒故也。又布施贫穷,持戒不犯十恶,忍辱不乱精进劝化,一心奉孝尽忠,故具大富,长寿,端正,威德。受卑贱之生者,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盗窃以为生活,负债不返纳故也。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所称誉,决不受诽谤。至诚无而欺人,于众中骂詈说法者,见诸同学轻蔑,不见他事而作过为斗乱两舌,则常受诽谤及憎恶,形丑恶而心意不安,常怀恐怖。勇猛,忆念,梵至三胜生于人天。释氏要览曰:「人因。(中略)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
了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了二因之一,因体有二种,如种之生芽曰生因。如灯之照物显隐曰了因。因明大疏上曰:「因体有二:一生二了。如种生芽,能起用故名为生因。如灯照物,能显果故,名为了因。」
【佛学常见辞汇】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三藏法数】
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了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因佛性之一。了达正性之觉智也。(参见:三因佛性)
【三藏法数】
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同记上曰:「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缘资了,了显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玆。」此三佛性,又为空假中之三谛。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也。辅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因佛性)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谓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
三九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三业九品之行业也。
三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有六因,成实论因之立三因:一、生因,法生之时能为因者,如善恶业为苦乐报之因,即六因中之异熟因也。二、习因,如习贪欲而益长贪欲,即六因中之同类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为所依而生六识,即六因中俱用相应遍行之三因也。而六因中之能作因,即为四缘中之增上缘,故成实论不立之。说见释签十之一,补注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正因、了因、缘因。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缘因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
【三藏法数】
(出佛性论)
〔一、应得因〕,谓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应得菩提之果,故名应得因。(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加行因〕,谓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三、圆满因〕,谓由加行故,因行圆满,故名圆满因。
三因四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论以三因四缘为生心心所法。三因如前。四缘(参见: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