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夏代人。传说与武罗、熊髡、尨圉等皆为羿之贤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320 【介绍】: 即田因齐,一作田婴齐。战国时齐国国君。桓公子。即位初九年,委政卿大夫,诸侯互伐,国人不治。后致力修政整军,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继其父在临淄稷下设立学宫,招纳各国学者,议论政治,选拔人才,国力日益富强。威王十六年,大败魏军于桂陵,俘太子申,杀庞涓。二十三年,会魏惠王于徐州,相尊为王。在位三十七年。谥威。
郭贤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 【介绍】: 北周赵兴阳州人,字道因。北魏末,以军功授都督。后事宇文泰,颇有谋略。以伏波将军从王思政镇弘农,行弘农郡事,除南荆州刺史。寻镇鲁阳,以拒东魏兵。又从尉迟迥伐蜀,累著战功。入周,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历勋州、安州刺史,爵乐昌县公。武帝时官至陕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吴郡海盐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隋仁寿中造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后住京师大庄严寺。为唐初举十大德之一。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吴郡海盐人。晋太常宝之后。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材。世济其美。因年十二。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年十五。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曾未具戒。其名誉已被远近。然心慕禅悦。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久之辨遁世远引。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且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如坐亡。但其肢体柔温如故。经七日而后苏。其徒请问所以。徐曰。试看箱内有何物。侍者随言看之。得帛两束。曰此衬遗耳。因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王请法师。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阎罗王也。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意已经三月矣。乃复仅尔耶。噫非妄想颠倒何如。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隋仁寿三年。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频开三论。并制疏文。入国朝。举十六德纲记僧务。因居其一焉。京寺故崇菩萨戒。后进具戒者。其羯磨法无不依。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于兹二纪。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卒于大庄严寺。寿八十有九。先是戒弟子法仁。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至后夜分整容正坐。众闻异香满室而已。及道俗送至城南。又闻天乐音。遂塔而树铭焉。其文则兰陵萧钧所作也。仁亦勤学有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因。俗姓于氏。吴郡海盐人也。晋太常宝之后胤。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因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徽音深靡缁素钦属。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志学之年。听建初琼法师成实。曾未具戒便齐入室。慧声广被道众相推。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请授调心观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肃。师袭宏略曲尽幽微。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又造长干辩法师。禀学三论。穷实相之微言。弘满字之幽旨。写水一器。青更逾蓝。辩后归静山林。便以学徒相委。受业弟子五百馀人。踵武传灯将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请法师。部从相諠丝竹交响。当即气同舍寿。体如平日。时经七夕若起深定。学徒请问乃云。试看箱内见有何物。寻检有绢两束。因曰。此为䞋遗耳。重问其故。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吾被阎罗王召。夏坐讲大品般若。于冥道中谓经三月。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陈仆射徐陵。高才通学。尚书毛喜。探幽洞微。时号知仁。咸归导首。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搜扬宇内远招名德。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遂奉为知事上座。训肃禅学柔顺诱附。清穆僧伦事等威权。同思启旦。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名德相亚通济斯美。因又寔兼之矣。频讲三论并制文疏。要约标控学者高奉。大唐弘运重兴佛日。举十大德当其一焉。以身御法不令而行。让以得之屈己成务。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咸崇菩萨戒师。后进具戒者。无不依而羯磨。左仆射萧瑀。器局贞亮玄风凝远。刑部尚书沈叔安。温彝弘雅达信通神。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显一乘。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有九。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各如法住。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随吾丧后事不可矣。乃整容如常。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咸闻异香满室。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于时攀辕扶毂。道俗千馀送至城南。又闻天乐鸣空。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勒铭封树。兰陵萧钧掣文。仁是乡人少所供奉。清净身心修行念定。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神僧传·卷第七
僧慧因。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常为讲说。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王请法师。因遂僵仆。惟心顶煖七日却苏。云初随使者至一城。极甚宏丽。入见王从数百人。下殿至阁门。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甚用为苦。闻上人善讲金刚经。幸为敷析。于是就坐讲毕。王施绢三百匹。遂令送归。次见一讲堂。有百馀僧。相与谈论。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于手指上各生铁爪。共相拿掴血肉涂地。牛头巨卒以火燎之。尽成灰粉。须臾又复本身。因惊惧却苏蹶然而起。绢已在匮与前数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讲说。惟持经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吴郡海盐人。晋太常宝之后胤。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才。因禀灵温裕。十二出家。听琼法师授成实。曾未具戒。便齐入室。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请授调心观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肃。又造长干辨法师。禀学三论。穷寔相微言。辨后归静山林。便以学徒相委。受业弟子五百馀人。踵武传灯。将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请法师。部从相諠。丝竹交响。当即气舍。时经七夕。若起深定。学徒请问。乃云试看箱内。见有何物。寻检有绢两束。因曰。此为䞋遗耳。重问其故。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谓经三月。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悲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岂能赴彼冥圻。神游异域。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搜扬寓内。远招名德。遂奉因为知事上座。频讲三论。并制文疏。要约标控。学者高举。大唐弘运。重兴佛日。举十大德。当其一焉。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显一乘。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有九。
僧道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58 【介绍】: 隋唐时僧。濮州濮阳人,俗姓侯。好老庄之学,所讲经训,该通内外。初诣灵岩寺求师诵习,后讲《涅槃》,宿齿名流皆叹服。隋末,避居益州多宝寺。入唐,召赴京师,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證义。有《维摩章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侯氏。濮阳人也。七岁丁内艰免丧。求师于乡里之灵岩寺。不浃旬。诵通涅槃二帙。落发益加砥砺即事讲演。及升戒品。旋习律仪。时彭城嵩法师。传摄大乘论。门徒鼎盛。因于众中过见推揖。每令覆讲后隐太岳凡阅四秋。将诣洛无与偕者。方以时禁不可独行。但念观音。旁有皓首沙门。从何许来相𢹂入城。忽不知所在。人以为冥感所致。避难三蜀之多宝寺。开摄论维摩。听者千数。宝暹法师东海人也。尤负才艺。傲视群众。每造因辄改容。酬遣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岳牧官僚。俱申虔仰。而彭门山寺久经颓废。因以习道安居之暇构坏营圮。蔚成净坊。尽刻三藏经典于寺之北岩。玄奘法师。翻译于京师大慈恩寺。诏起因校定。兼充正义。奘师深加叹赏。慧日寺主楷法师延请说法。帝城缁侣。得所未闻。专业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律等。摄论维摩有疏。显庆三年三月。终于慧日。明年反葬于彭门。春秋七十有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道因。姓侯氏。濮阳人也。禀祜居醇含章纵哲。覃吁之岁粹采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特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于斯因心以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性。成人之德见称州里。免丧之后思酬罔极。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诣灵岩寺求师诵习。曾不浃旬通涅槃经二帙。举众惊骇谓为神童。落发已来。砥砺其行揣摩义章。即讲涅槃。宿齿名流咸所叹服。及升上品旋学律仪。又于彭城嵩法师所传摄大乘。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门徒学侣鱼贯凫趋。讲室谈筵为之嚣隘。遂依科戒而为节文。年少沙门且令习律。晓四分者方许入听。因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见推揖。每敷摄论即令覆讲。后隐泰岳凡经四秋。将诣洛中。属昏李陵夷法纲严峻。僧无徒侣弗许游方。于是杖锡出山孑焉超迈。恐罗刑宪静念观音。少选之间有僧歘至。皓然白首请与偕行。迨至铜街暨于金地。俯仰之际莫知所在。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未几因避难三蜀居于多宝寺。好事者素闻道誉。乃命开筵摄论维摩。听者千数。时有宝暹法师。东海人也。殖艺该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尘久播。学徒来请接武磨肩。暹公傲尔其间。仰之弥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沈吟久之方用酬遣。因抗音驰辩雷惊波注。尽妙穷微藏牙折角。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替国公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并国华朝秀重望崇班。共籍芳声俱申虔仰。乃于彭门山寺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因慨然构怀专事营缉。未移再稔蔚成净场。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缅惟法尽将翳龙宫。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穷多罗之秘[袌-包+矢]。尽毗尼之正文。纵尧世之洪水襄陵。任赵简之北山燎狩。必无他虑。与劫齐休。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證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因有力焉。慧日寺主楷法师者。聪爽温赡声蔼鸿都。首建法筵请开奥义。帝城缁俗具来咨禀。欣焉相顾得所未闻。因研几史籍尤好老庄。咀其菁华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综五声于文绪。故所讲训内外该通。其专业者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其摄论维摩仍著章疏。已而能事毕矣。示疾终于长安慧日寺。则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也。春秋七十二。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道俗送葬数有数千。弟子玄凝等。嗣其香火。至龙朔中中台司藩大夫李俨制碑。欧阳通书焉。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慧因。姓张。清河武城人。昔依贤法师。后以雅志卓然众所推伏。欲屈知寺任。遂巡于蜀川询求禅律。访无夷险必往参请。唐运大通。自蜀而返。于时州别一寺。但三十僧。因即其一。持维志节终始无忘。后为开圣本寺。去荆五十馀里。山薮旷迥阻绝风烟。乃独止此山草庵兰若。二十馀载。四远咸依。昔智者遗言。今宛符会。贞观十九年大旱。而寺石泉独无有竭。乃自负水外给。飞走由斯获济。江陵令卢行馀。承闻往之。索水饮马。因负而给之。行馀谓少。颇出恚言。便遣马就寺。俄值群猪来。路人无敢犯。后有二人。寺北窃食辛肉。虎来拥绕哮吼。将啖其人。得急逃窜无方。因闻往救。虎乃潜退。斯戒德慈明为若此也。法华一部。毗尼戒本。行往常诵。未忘心口。年七十五。卒于本寺。
吕因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八
因。玄宗时擢书判拔萃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参方得法于襄阳之鹿门山。寻游匡庐南唐元宗。承其名。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岩峻峭不易陟。有石室。深邃可禅燕。下瞰锦绣谷尤幽胜。因无弟子给侍。赖邻僧时往来。所须曾莫之缺乏。居常有异鹿一。遇夜阑。则卧石檐下。锦囊鸟一栖石壁间。元宗三徵之。终不起。一日小疾。谓其人曰。捲上帘。我去我去。方捲帘。即下床行三数步。屹立而化。春秋七十许矣。阇维收馀骨。塔之岩背。元宗使工写其真。以供养。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门人也。游方问道于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终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佛则右胁果位坐亡。首支地者现通。身立中者彰异。其惟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人也。生而强壮容姿端雅。成立则身长七尺许。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投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戒检严明讷言敏行。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诸方无定游处。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顿明心决。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不觉起而作礼。及诣杭礼阿育王塔。跪而顶戴泪下如雨。问掌塔僧曰。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僧曰。按传记云。藏在内角中。望若悬钟焉。潜疑未已。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潜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请以居之。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以施之。加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入棺之际。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时众皆睹。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所收舍利夥多。有屠者自惟恶业。展襟就火聚乞求。斯须获七颗。屠家持于印氏塔中。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建石塔缄其真骨。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手岩行因者。雁门人。未详姓氏。少习儒。舍俗出家。遂云游。首谒鹿门真公。言下有省。寻抵江淮。登庐山。山北有岩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馀。师宴处其中。因号佛手岩和尚。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供侍。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江南李主。三诏不起。坚请就栖贤开法。不逾月。仍潜归岩室。寂音为之赞曰。淮山深处。容我卓锡。树下经行。岩间宴寂。六十馀年。胁不至席。天子三诏。掉头不应。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摇海惊。天空地迥。后代儿孙。则反于是。如乳中虫。贪著世味。我寻其迹。为陨涕泪。师后下禅床行数步。屹立而化。岩顶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寿七十馀。岩之阴。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因,住庐州长安寺,号净名。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因,据诗中“钜宋”“治平天子”云云,当为英宗稍后人,姑系于此。
周因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符三年(1100)任琼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王仍,字子因,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徽宗时在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周因,字与道,浦城(今属福建)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累官司农少卿,除直徽猷阁,知桂州,以中大夫致仕。事见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二二。今录诗两首。
全宋文·卷三○三九
周因,字与道,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绍圣四年进士,授闽县主簿。入为敕令所删定官,出通判巩州、宪州,迁京西转运副使,改提点刑狱公事。入为户部郎,转太府、司农二寺少卿,出为荆湖南路转运使。建炎初,除直徽猷阁知静江府。时中原失守,因帅桂林五载,岭表帖然。官至中大夫致仕。见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四七,光绪《安徽通志》卷一八二。
管因可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五三
管因可,绍兴二年任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又尝知韶州。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之八,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