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有为法(有爲法)
佛教语。谓因缘所生、无常变幻的现象世界。《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漢語大詞典》:文字缘(文字緣)
以文章交往而结成的因缘。 宋 吕本中 《九日晨起》诗:“了了江山梦,区区文字缘。” 清 黄景仁 《冬夜观耶律文正公像》诗:“昔时展墓今展画,为结一重文字缘。”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謁公 金陵 ,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亦省作“ 文缘 ”。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此地结文缘,俛仰熟眉嫵。”
《漢語大詞典》:一缘(一緣)
(1).佛教用语。一种机缘或因缘。《法华经玄义》卷一上:“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大集经》卷三八:“若心不动,行住坐卧,常係一缘。”
(2).表数量。用于袈裟。 南朝 梁 简文帝 《谢赉纳袈裟启》:“蒙賚鬱金泥细衲袈裟一缘。”
《國語辭典》:绝缘(絕緣)  拼音:jué yuán
1.不相关連、没希望了。如:「他在比赛中連連失利,已跟冠军宝座绝缘了。」
2.阻碍电荷流动。如:「橡皮、瓷器、玻璃、蠟類都可以绝缘。」
《漢語大詞典》:无为法(無爲法)
佛教语。同“ 有为法 ”相对。指离生灭因缘造作、永恒不变的法性真理。四十二章经:“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宋 朱熹 《久雨斋居诵经》诗:“门掩竹林出,禽鸣春雨餘。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
《漢語大詞典》:造因
制造因缘。佛教轮回说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颠倒纠缠,皆缘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结果若何,一视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
《漢語大詞典》:冥缘(冥緣)
佛教语。谓隐微难见的三世因缘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因知冥缘之搆,著於在昔;明闇之分,定於形初。”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至於圣人之所存而不论者,亦一理相贯耳,岂独可议哉?皆由冥缘随宇宙而无穷,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
《國語辭典》:法执(法執)  拼音:fǎ zhí
大乘佛教否认外境实有,因此称执特外境实有而障碍对真理的认识为法执。《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颂品第十之二》:「悟心无境界,则离于法执。」也称为「法我执」。
《漢語大詞典》:神缘(神緣)
神道因缘。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夫鬼神之理,冥漠难明,故 子路 有问, 宣尼 弗释,当由生死道殊,神缘难测,岂为圣不能言,良恐贤不能得。”
分類:神道因缘
《漢語大詞典》:谐因(諧因)
谐合的因缘。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昔日平居时,晨夕对六亲,今日掩奈何,一见无谐因。”
分類:谐合因缘
《漢語大詞典》:华缘(華緣)
佛教语。谓现世因缘。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帝梦可徵,华缘已熟,山川神祇,罔不荐款。”
《漢語大詞典》:情孽
情爱上的恶因缘。 金庸 《笑傲江湖》十七:“搭你脉象,这又是情孽牵缠。” 梁羽生 《江湖三女侠》第四八回:“ 唐晓澜 目睹 吕四娘 、 沈在宽 亲热的神情,想起自己的一生情孽,不觉伤心。”
《漢語大詞典》:缘鹄饰玉(緣鵠飾玉)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后帝是飨。”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脩玉鼎,以事於 汤 。 汤 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因缘时会而攀登高位为“缘鵠饰玉”。
《漢語大詞典》:造因结果(造因結果)
谓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结果的这场公案,原是上天给众生开得一个公共道场。”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可见造因得果,虽有人为,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参见“ 造因 ”。
《漢語大詞典》:造因
制造因缘。佛教轮回说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颠倒纠缠,皆缘一念之妄起。故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他日革命之结果若何,一视於今之仁人志士之造因若何。”
《漢語大詞典》:絮果兰因(絮果蘭因)
比喻结局不幸之因缘遇合。以兰花之馨香喻美好之前因,以飞絮之飘泊喻离散之后果。 清 陈孟楷 《香畹楼忆语》:“此诗流传为 紫姬 见之,激扬赞叹,絮果兰因,於兹始茁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 玉生 又道:‘骚人韵士,絮果兰因’八个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