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倒断(倒斷)  拼音:dǎo duàn
1.决断。引申有解决及计划的意思。宋。吴潜〈满江红。举世悠悠〉词:「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皇甫殿直在面前。」也作「道断」。
2.终止。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閒,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呀怨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也作「倒顿」。
3.清楚、明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著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漢語大詞典》:木披
因果实多,致使树枝断裂。用以比喻臣下势大妨主。语本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吴师道 补正:“披,折也。”《梁书·张缵传》:“ 贾生 方于指大, 应侯 譬之木披。所以居宗振末,强本弱枝。”
《漢語大詞典》:缘果(緣果)
佛教语。犹因果。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传》:“又深信 天竺 缘果之文,偏好 老氏 清浄之术。”
《漢語大詞典》:藏识(藏識)
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章炳麟 《无神论》:“若无人格,则不异於佛家所谓藏识。”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业满(業滿)
谓因果业报已经完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我实鬼也……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相见遽违,良足悲惻;然业满劫脱,正宜相贺,悲乃不伦。”
《国语辞典》:行福  拼音:xíng fú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经典而修行佛道的福业。
《国语辞典》:果王  拼音:guǒ wáng
东南亚地区的特产水果榴梿。因果实硕大,味道特殊,被嗜食者称为「果王」。
《漢語大詞典》:证因(證因)
证知因果。 唐 司空图 《证因亭》诗:“峰北幽亭愿证因,他生此地却容身。”
分類:因果
《國語辭典》:源清流洁(源清流潔)  拼音:yuán qīng liú jié
比喻事物的良好开端,连带的使发展与结局也有好的结果;或比喻身居高位的人清正,其属下也自清正。参见「源清流清」条。汉。班固 高祖泗水亭碑铭:「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弥光以明,源清流洁,本盛末荣。」
分類:因果相关
《国语辞典》:天理循环(天理循环)  拼音:tiān lǐ xún huán
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天理。参见「天道好还」条。如:「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漢語大詞典》:共变法
探求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种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如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肥料的数量增加了。由此认为多施肥是水稻增产的原因。共变法得出的结果有或然性,有时除了所发现的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之外,还有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未被发现,而后者才是被研究的现象的真正的原因。
《漢語大詞典》:非决定论
与“决定论”相对。否认一切事物具有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它无限夸大偶然性、自由意志,宣扬盲目力量。
《漢語大詞典》:匾桃
桃的一种。因果实形状扁圆,故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桃:“匾桃出南番,形匾肉涩,核状如盒,其仁甘美。”
《國語辭典》:差异法(差異法)  拼音:chā yì fǎ
理则学中归纳法之一。乃在各罗列事象中见其缺某一性质者即无某现象,以知该性质即某现象之因。
二种因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分四谛为二种之因果:一、世间因果,苦谛为果,集谛为因。二、出世间因果。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佛学常见辞汇】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