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四大天王 拼音:sì dà tiān wáng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中的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四天王天的四王。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腰的一座小山,名为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四王各居一峰,护持释迦佛世界的四大洲。在中国寺院塑像一般为:东方持国天王,白色身,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青色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红色身,手绕一条龙;北方多闻天王,绿色身,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成为中国式的佛教护法神。《西游记》第五回:「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持,彼此称呼。」也称为「四大金刚」。
《國語辭典》:风调雨顺(風調雨順) 拼音:fēng tiáo yǔ shùn
风雨及时而适量。比喻丰年安乐的景象。《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贤妃徐氏传》:「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作「雨顺风调」。
《漢語大詞典》:六天
(1). 汉 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唐 孔颖达 疏:“ 郑氏 ( 郑玄 )谓天有六天。天为至极之尊,其体秪应是一,而 郑氏 以为六者,指其尊极清虚之体,其实是一,论其五时生育之功,其别有五,以五配一,故为六天……《春秋纬》:‘紫微宫为大帝,又云北极耀魄宝。’又云:‘大微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抠纽。’是五帝与大帝六也。”后世帝王郊天之祭,如 唐 初之《显庆礼》,即用六天之说;至《开元礼》,遂废而不用。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六天:一曰紂絶阴天宫,二曰泰煞谅事宫,三曰明辰耐犯宫,四曰怙照罪气宫,五曰宗灵七非宫,六曰敢司连苑宫。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宫名。”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云笈七籤》卷八:“六天者,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仓天、泰清天。”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导达三气和,驱除六天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七:“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六天:一曰紂絶阴天宫,二曰泰煞谅事宫,三曰明辰耐犯宫,四曰怙照罪气宫,五曰宗灵七非宫,六曰敢司连苑宫。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宫名。”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云笈七籤》卷八:“六天者,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仓天、泰清天。”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导达三气和,驱除六天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七:“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漢語大詞典》:四钵(四鉢)
佛成道时,四天王各献一石钵,佛受之,重迭为一而用,故称四钵。见《普曜经·四天王上钵品》。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手擎四鉢,始乎鹿园之教;身卧双林,终於象喻之説。”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开元寺佛钵诗》:“空王初受逞神功,四鉢须臾现一重。”原注:“至今鉢缘有四重也。”
《漢語大詞典》:毗沙门天王(毗沙門天王)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佛经所说四天王之一。又名 多闻天王 。俗称 托塔天王 。佛教中为护法的天神。我国 唐 宋 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於是,於 开元寺 之 灵山 ,塑北方 毗沙门天王 。”亦省称“ 毗沙门 ”、“ 毗沙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尔如 毗沙门 ,外形如脱履。”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又 感应 天王殿 一间两厦,其天王也,变 毗沙 之身,於 咸通 之年,现神质为 龟城 之助。”《太平广记》卷二一四引 宋 景焕 《野人闲话·应天三绝》:“ 毗沙 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参见“ 四天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