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0,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硬货
贾物
货品
货底
散装
轻重
流转
流通
小市
开阖
折阅
价值
输入
征榷
博买
《漢語大詞典》:硬货(硬貨)
(1).金属铸造的钱币。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六章:“重商主义之谬误……(三)由不知易中之物,不必专在硬货。”
(2).指实用价值很高的商品。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我的价钱比人家高出两角了;本来像米谷这样硬货,有两角钱可以上落的么!”
《漢語大詞典》:贾物(賈物)
商品。宋史·食货志下八:“贾物自 泉 、 福 、两 浙 、 湖广 至者,皆金银物帛,直或至万餘緡;自 高 化 至者,唯米包、瓦器、牛畜之类,直纔百一,而概收以丈尺。”
分類:商品
《國語辭典》:货品(貨品)  拼音:huò pǐn
商品。如:「百货公司陈列的货品,样式很多。」
《漢語大詞典》:货底(貨底)
指卖剩的商品。 赵树理 《三里湾·决心》:“﹝ 范登高 ﹞又把自己搞小买卖剩下的货底照本转给了供销社。”
分類:商品
《國語辭典》:散装(散裝)  拼音:sǎn zhuāng
1.临时分装或零星出售的商品。如:「散装牛奶糖」。
2.零星琐碎的装载在一起。如:「散装货匮」。
《國語辭典》:轻重(輕重)  拼音:qīng zhòng
1.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程度的大小。《书经。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3.事物主次、缓急的程度。《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贵轻重,慎权衡。」《红楼梦》第四二回:「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道我。」
《國語辭典》:流转(流轉)  拼音:liú zhuǎn
1.传布。《礼记。仲尼燕居》唐。孔颖达。正义:「以礼周旋流转,无不偏于天下。」
2.圆转流畅。《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3.转换消逝。唐。白居易 秋晚诗:「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4.流动转移。《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國語辭典》:流通  拼音:liú tōng
1.运行未受阻碍。如:「请保持空气流通。」《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下。华佗》:「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2.指交换财货、互通有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西域人入贡,财货流通,皆邈之功也。」《文明小史》第四八回:「远近的汇兑,到处可以流通。」
《國語辭典》:小市  拼音:xiǎo shì
小规模的买卖场所。如:「每到假日,就会有许多摊贩在此聚集,形成热闹的小市。」宋。陆游 小江诗:「小市人声散,长桥炬火过。」
《國語辭典》:开阖(開闔)  拼音:kāi hé
分散聚合。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漢語大詞典》:折阅
1.谓商品减价销售。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閲不市。” 杨倞 注:“折,损也,閲,卖也。谓损所閲卖之物价也。”《宋大诏令集·政事·置市易物诏》:“天下商旅货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閲失业。” 梁启超 《托辣斯·托辣斯之利》:“或遇物价骤落,小资本者,不能不忍折閲而急求售,以为通转之资。”
2.谓买主杀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潜至其肆,託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 刘 意沮,故折閲之而退。”
《國語辭典》:价值(價值)  拼音:jià zhí
1.泛称物品的价格。《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交易事已成,不必说了,只是我们毕竟有些疑心,此壳有何好处?价值如此?」《红楼梦》第一三回:「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叩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
2.以各种等值标准或交换标准所表示的价值,如成本、重置成本、市价等。
3.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如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则视为价值。
4.正面作用。如:「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否具有价值,后人自有评论。」
《國語辭典》:输入(輸入)  拼音:shū rù
1.外国或外地的货物输入本国或本地。如:「输入品」、「输入量」。也作「进口」、「入口」。
2.电脑资料、信号的接收储存。
《漢語大詞典》:征榷
谓国家征收商品税与官府专卖。 宋 曾巩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凡盐酒征榷,一切以钱为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十》:“ 越南 之 红河 ……自归 法 人管理后,征榷较重。”参阅文献通考·征榷
《漢語大詞典》:博买(博買)
宋 时称官府收买外来商品。宋史·食货志下七:“ 嘉定 十二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洩之远夷为可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北宋 时沿海市舶司﹞收买舶货,名为博买,也叫‘抽买’、‘和买’、‘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