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特性  拼音:tè xìng
某人或某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如:「每个民族都有它的特性」。
《漢語大詞典》:鄙异(鄙異)
谓品性粗野怪异。 唐 元稹 《唐故京兆府盩厔县尉元君墓志铭》:“寮友之悍诞鄙异者,游於君则必怡然,无自疑於我矣。”
《漢語大詞典》:赏潜(賞潛)
谓赞赏潜隐的品性。 唐 孟郊 《品松》诗:“赏异尚可贵,赏潜谁能容?”
《漢語大詞典》:下等人
(1).品性不好的人。 宋 朱熹 《小学·嘉言》:“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篤敬,下等人也;过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
(2).地位卑下的人。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不知怎地,我忽而觉得十年以后,他们便都要变为高等 华 人,而自己却现在就有下等人之感。”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大概的说:苦人比有钱的人,下等人比穿长衫的人,更能多受感动,因为他们简单真纯。”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漢語大詞典》:淑畅(淑暢)
善良通达。亦指善良通达的品性。 汉 蔡邕 《为陈留太守上孝子》:“伏唯陛下体因宗之德,当中兴之运,躬秉万机,建用皇极。神纪骋於无方,淑畅治於羣生。”
《漢語大詞典》:修蹇
同“脩蹇”。
谓培养忠诚正直的品性。蹇,通"謇"。忠直。
《漢語大詞典》:脩蹇
谓培养忠诚正直的品性。蹇,通“ 謇 ”。忠直。 唐 柳宗元 《惩咎赋》:“为孤囚以终世兮,长拘挛而轗軻。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
《漢語大詞典》:贞不绝俗(貞不絶俗)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后汉书·郭太传:“或问 汝南 范滂 曰:‘ 郭林宗 何如人?’ 滂 曰:‘隐不违亲,贞不絶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唐 朱敬则 《北齐文宣论》:“亦有贞不絶俗,隐不违亲,冥默园林,卷舒人事。” 唐 独孤及 《唐故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贞不絶俗,以忘机为心。”
《漢語大詞典》:脩蹇
谓培养忠诚正直的品性。蹇,通“ 謇 ”。忠直。 唐 柳宗元 《惩咎赋》:“为孤囚以终世兮,长拘挛而轗軻。曩余志之修蹇兮,今何为此戾也?”
《国语辞典》:人模人样(人模人样)  拼音:rén mó rén yàng
讥讽人的外表与内在品性行为不相称。如:「平时瞧他人模人样的,没想到竟做出这种违逆伦常的事情。」
《国语辞典》:公平正大  拼音:gōng píng zhèng dà
形容品性坦荡、正直而不偏私。《西游记》第一一回:「桥上行几个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
《国语辞典》:行短才乔(行短才乔)  拼音:xìng duǎn cái qiáo
才能虽高,但品性卑劣。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一二出:「这是负心人行短才乔,转眼处把人嘲诮,更烂翻寸舌,易起波涛。」也作「行短才高」。
《国语辞典》:行短才高  拼音:xìng duǎn cái gāo
才能虽高,但品性卑劣。《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六。红拂记。英雄投合》:「这是负心人,行短才高,转眼把人嘲诮。」也作「行短才乔」。
《国语辞典》:温润如玉(温润如玉)  拼音:wēn rùn rú yù
如美玉般温和柔润且有光泽。后多用以比喻人的品性、容色或言语的温和柔顺。如:「德性高洁,温润如玉的君子,总表现出温文儒雅的气质。」
《国语辞典》:不上串  拼音:bù shàng chuàn
不成材料。比喻品性不端的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一回:「门里闪出一个不稂不莠,不三不四,不上串的瘌痢头来。」
《国语辞典》:道范长昭(道范长昭)  拼音:dào fàn cháng zhāo
形容人的道德品性,足为典范,永垂不朽。常用为吊祭男性长者的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