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0,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德音和乐
得中和气
地利人和
大和国家
大和绘
大和上
打平和
带月和烟
代数和
调畅祥和
调鼎和齑
调和鼎鼐
《漢語大詞典》: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问题。指出制度方面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各种特权。建议调整国务院领导成员和更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实现领导人员年轻化、专业化;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企事业单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等等。
《漢語大詞典》: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當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谓敷衍了事。亦指不得不做,勉强应付。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下引 陈霆 《渚山诗话》:“近世士大夫遇事退恕,则曰:‘过背之后,不知和尚在鉢盂在。’其担任者,则曰:‘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國語辭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拼音:dāng yī tiān hé sha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身在此行业,不得不做事。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如:「别抱怨了!我们也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分类字锦》:德音和乐(德音和乐)
潘岳笙赋非天下之和乐不易之德音其孰能与于此乎
分类:笙竽
《分类字锦》:得中和气(得中和气)
白虎通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
唐书许景先传与齐浣王邱韩休张九龄更知制诰以雅厚称张说曰许舍人之文虽乏峻峰激流然辞旨丰美得中和之气
分类:文章黍稷
《國語辭典》:地利人和  拼音:dì lì rén hé
在战争能获胜的各种因素中,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关系。《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以为帝王之兴,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漢語大詞典》:大和国家
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公元3世纪兴起于本州中部大和(今奈良)地区。5世纪统一日本。统治者初称“大王”,后改称“天皇”。实行部民制。后豪族专权,皇权衰落。645年大化改新后,确立天皇统治,日本进入封建时代,大和时代结束。大和国家与中国积极发展关系,中国文化陆续传入日本。
《國語辭典》:大和绘(大和繪)  拼音:dà hé huì
日本古代绘画的流派之一。一般是指异于模仿中国格调的唐绘,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始于安平时代(西元794~1185),以日本的风俗、景物等为题材,画风清丽,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后世日本绘画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也称为「大和画」。
《漢語大詞典》:大和上
即大和尚。用以称年高有德的佛教僧人。 日本 淡海三船 有记载 中国 唐 代高僧 鉴真 东渡 日本 的《唐大和上东征传》
《漢語大詞典》:打平和
即打平火。《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西门庆 家中,这些大官儿常在他屋里坐的,打平和儿吃酒。”参见“ 打平火 ”。
《國語辭典》:打平火  拼音:dǎ píng huǒ
大家平均分摊餐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众人又说不好独难为他一个,我们大家凑些,打个平火。」
《分类字锦》:带月和烟(带月和烟)
徐似道 酴醾诗 纷纷红紫落莓苔,带月和烟特地开。疑是玉妃新浴出,翠云梯上舞风台。
分类:酴醾
《漢語大詞典》:代数和
有限个数,不改变它们的正负性质而相加所得的和。如-2、-6、8的代数和是(-2)+(-6)+(+8)=0。通常上式可写成-2-6+8=0。
《分类字锦》:调畅祥和(调畅祥和)
黄帝风经调畅祥和天之喜气也
分类:
《分类字锦》:调鼎和齑(调鼎和齑)
居家必要取大青梅以盐渍之日晒夜渍十昼夜便成白梅调鼎和齑所在俱可任用
分类:梅杏
《國語辭典》:调和鼎鼐(調和鼎鼐)  拼音:tiáo hé dǐng nài
1.在鼎、鼐中调味。明。孙蕡〈祭灶文〉:「惟神,名列五祀,德具五行。功存既济,位配离明。调和鼎鼐,烹饪殽蒸。」也作「鼎鼐调和」。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欧阳修 又回富相公谢书:「三接之际,群心以安。出纳枢机,虽为于要任,调和鼎鼐,当正于鸿钧。始塞舆谈,实非私论。」明。徐元《八义记》第一三出:「赵盾身为正卿,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也作「鼎鼐调和」。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