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令字旗  拼音:lìng zì qí
旧时军中主将发布命令的旗子。《三国演义》第五六回:「只见一人打著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轿后又是一斑儿六面牌儿马,六面令字旗,紧紧围护,以听号令。」
《國語辭典》:噶厦(噶廈)  拼音:gá xià
西藏最高的行政机关,噶布伦议事的所在地。
《國語辭典》:奉令承教  拼音: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遵从命令,承受教诲。《战国策。燕策二》:「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漢語大詞典》:奉命惟谨(奉命惟謹)
犹言唯命是从。形容严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明 李东阳 《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 东阳 皆奉命惟谨。”《文明小史》第二五回:“他向来未遇名师指教,今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理,那有不服的道理?自然奉命惟谨了。”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 李斯 、 夏无且 及卫士长等均奉命惟谨。”
《国语辞典》:俯首听命(俯首听命)  拼音:fǔ shǒu tīng mìng
低著头听从命令。形容恭顺服从的样子。《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
《国语辞典》:拱手听命(拱手听命)  拼音:gǒng shǒu tìng mìng
听从对方的命令,毫不反抗。《明史。卷二○四。陈九畴传》:「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
《國語辭典》:发号施令(發號施令)  拼音:fā hào shī lìng
宣布命令。《书经。囧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也作「发号布令」、「发号出令」
《國語辭典》:急急如律令  拼音:jí jí rú lǜ lìng
汉代公文常用「如律令」作结尾套语。后道士或巫师加以仿效,用于念咒画符驱使鬼神,以「急急如律令」表示同法律命令,并需火速办理。唐。白居易 祭龙文:「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國語辭典》:朝令夕改  拼音:zhāo lìng xì gǎi
早上下达的命令,到晚上就改变了。比喻政令、主张或意见反覆无常。宋。范祖禹《唐鉴。卷一九。穆宗》:「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即位诏书,天下延颈,而朝令夕改,迄无宁日。」也作「朝令暮改」。
《漢語大詞典》:部办(部辦)
清 代各部书办。承司官命令办理例行的文书事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就是交部,那部里你当他认真的堂官、司员会议起来么?不过交给部办去查一查旧例,看看与旧例符不符罢了。” 张友鹤 注:“这里指吏部的书吏。”《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律例盘得极熟,大约部办也拿他不住。”
《漢語大詞典》:饬查(飭查)
命令下属调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故另示通行飭查。” 陶成章 《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大通武备学堂分设,係 吕逢樵 所办,速即飭查的确。”
《國語辭典》:饬知(飭知)  拼音:chì zhī
告谕。用于长官对下属。《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为此饬知该县儒学教官,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
《漢語大詞典》:宸声(宸聲)
皇帝的命令、旨意。《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我皇帝宫围西面,园苑新成……御道林峦,行烈(列)全因於宸声。”
《國語辭典》:从令如流(從令如流)  拼音:cóng lìng rú liú
形容遵从命令之迅速,而毫无异议。《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漢語大詞典》:传教幡(傳教旛)
传布命令的旗帜。新唐书·仪卫志下:“亲王卤簿。有……次告止旛四,传教旛四,信旛八。”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兵部仪仗排列职掌二人……告止幡一,传教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