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焰色分析  拼音:yàn sè fēn xī
一种化学分析术。用吹管吹火焰于化合物矿物上,依所呈特殊反应以鉴定其主要成分之法。
《国语辞典》:筒钦(筒钦)  拼音:tǒng qīn
乐器名,吹管乐器。属藏族、蒙古族吹奏的乐器。古代用于军乐,约在西元十世纪,就已使用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古格王国的宫廷乐队。铜制,筒身分上、下两节,上细下粗,上端吹口呈杯状,下端呈喇叭状。吹奏时,将号筒扛于一人肩上,另一人手扶筒的上部吹奏。音量宏大,发音粗犷、低沉。多用于喇嘛寺院佛事、仪式乐队。也称为「大铜角」、「铜冬」、「铜洞」。
《国语辞典》:觱达(觱达)  拼音:bì dá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海南黎族的乐器,由两根如箸的细竹管并排组成。长约二十至三十公分,原有二至四个按音孔,经改革成为前七后一,音域较传统更广,音色更显清亮。也作「筚达」。
《国语辞典》:梆笛  拼音:bāng dí
乐器名,吹管乐器。竹制,横吹,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按音孔,一般为G调笛。笛身较曲笛细且短小,音比曲笛高四度。音色高亢、清脆、明亮有力,著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常用于北方的梆子戏中。今用于独奏与合奏。
《国语辞典》:勒尤  拼音:lè yóu
乐器名,吹管乐器。原称「勒悠」,流行于贵州布依族、苗族地区的民间双簧竖吹乐器。其音色明亮柔和,演奏方式和唢呐相近,直管无碗(喇叭口)。有木制与竹制两种,管上端装有哨子,管身开五至六个按音孔。
《国语辞典》:英国管(英国管)  拼音:yīng guó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木制圆管双簧片乐器,音域比双簧管低五度。音色比双簧管浓郁而苍凉,比较含蓄内在。音量幅广丰富,曲调悠扬,适于田园风格的乐曲。
《国语辞典》:木唢呐(木唢呐)  拼音:mù 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历史久远,新疆克孜尔石窟寺里的壁画中有伎乐人吹奏唢呐的形象,可能是其前身。现代木唢呐通体由整木旋制,下成喇叭口状,全长约四十公分,管身开七个按音孔,音色圆润,稍带鼻音,通体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别具特色。也称为「苏尔奈」。
《国语辞典》:苏尔奈(苏尔奈)  拼音:sū ěr nài
乐器名,吹管乐器。维吾尔族所用的吹奏乐器。参见「木唢呐」条。
《漢語大詞典》:胡芦笙(胡蘆笙)
即葫芦笙。吹管乐器。历史悠久,1957年 云南省 江川县 李家山 和 晋宁县 石寨山 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据测定属 春秋 晚期和 战国 初期遗物。文献通考·乐十一:“ 唐 九部夷乐有胡芦笙。 宋 朝 至道 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胡芦笙耶?”按,今 彝 、 拉祜 、 哈尼 、 佤 、 纳西 、 傈僳 、 怒 、 普米 、 苗 、 苦聪 等族都有这种乐器。
《国语辞典》:气割(气割)  拼音:qì gē
使用氧炔吹管或氢氧吹管的火焰切割金属材料。其切割过程是以割炬喷出的火焰,将金属预热至某一温度,再喷出高压氧气流,使金属剧烈氧化为熔渣,并行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