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悄不声儿的(悄不声儿的)  拼音:qiǎo bù shēng ér de
形容声音细微,几乎听不见。如:「他悄不声儿的说。」也作「悄默声儿的」。
《国语辞典》:聋子放炮仗(聋子放炮仗)  拼音:lóng zi fàng pào zhàng
(歇后语)散了。由于聋子听不见,所以放炮仗时只能看到爆散,不能听见声音。比喻散伙。《红楼梦》第五四回:「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国语辞典》:耳聋目花(耳聋目花)  拼音:ěr lóng mù huā
耳朵听不见,老眼也昏花。《文明小史》第六○回:「可怜军机处各大臣,都是耳聋目花的了,要想看看新书,明白点时事,也来不及了。」
《国语辞典》:恶言恶语(恶言恶语)  拼音:è yán è yǔ
说话难听不客气。如:「大家既是来开会谈事情,就用不著恶言恶语相互讥讽。」
《漢語大詞典》:昏昏默默
(1).看不见听不到的状态。谓至道难见莫测。《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2).迷糊,不知所以。红楼梦第六六回:“眼看着入殮,又抚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出门正无所之,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也不自知了。”
《漢語大詞典》:嘀哩咕噜(嘀哩咕嚕)
(1).形容东西滚动及其声音。如:筐子倒了,里面的苹果嘀哩咕噜滚了一地。如:楼上在弄什么,嘀哩咕噜这么响?2.形容急促慌乱的跑动。 刘真 《春大姐》:“可是这伙人象院子里的麻雀一样,分明照得准准地打下去,可是一下子都落了空,一个也没打住,嘀哩咕噜都跑光了。”如:出了什么事情?看你跑得这么嘀哩咕噜的。
(3).形容快而听不明白的话语。如:他嘴里嘀哩咕噜的,别人也不知他说些什么。
《國語辭典》:充耳不闻(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漢語大詞典》:喃喃低语
轻到几乎听不见的说话声。例如:听众的喃喃低语。
《國語辭典》:匿迹销声(匿跡銷聲)  拼音:nì jī xiāo shēng
藏匿而不露踪迹。《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也作「销声匿迹」。
《漢語大詞典》:说不上去(説不上去)
对任何劝说的话都听不进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 言中丞 无奈,也只得按住脾气,随时解劝。无奈这位 言夫人 ,一听到这件事便闹起来,任是甚么説话都説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