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吟观(吟觀)
吟咏观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之二:“西掖 吴夫子 ,吟观意迟留。”
分類:吟咏观赏
《漢語大詞典》:别韵(别韻)
(1).谓别具韵调。 唐 黄滔 《汉宫人诵洞箫赋》:“岂贯珠之歌同调,固如簧之言别韵。”
(2).送别时的吟咏。 明 汤显祖 《送艾太仆六十韵》:“离心眷兰菊,别韵起梧楸。”
《漢語大詞典》:咏谣(詠謡)
歌唱吟咏。 唐 元稹 《遣昼》诗:“开卷恣咏謡,望云闲徙倚。”
《漢語大詞典》:吟歌
吟咏歌唱。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曾子 见疑而吟, 伯奇 被逐而歌,疑逐与拘同,吟、歌与叹等。” 唐 谭用之 《贻费道人》诗:“吟歌云鸟归樵谷,卧爱神仙入画家。”
《國語辭典》:咏赞(詠贊)  拼音:yǒng zàn
歌咏赞美。
《漢語大詞典》:诵吟(誦吟)
诵读吟咏。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如是则流行於閫之内,香口诵吟,檀心倾倒,必有买丝罗以绣者矣。”
分類:诵读吟咏
《漢語大詞典》:嘲唅
吟咏品味。唅,同“ 含 ”。 清 黄景仁 《除夕述怀》诗:“昔年壮意气,万象供嘲唅。如今病马伏,不任驱驂驔。”
分類:吟咏品味
《漢語大詞典》:唱引
吟咏歌曲;唱曲。《文选·成公绥〈啸赋〉》:“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懌,悲伤摧藏。” 刘良 注:“引,曲也。”
《漢語大詞典》:哦诵(哦誦)
吟咏朗诵。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 姚惜抱 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
分類:吟咏朗诵
《国语辞典》:咏史诗(咏史诗)  拼音:yǒng shǐ shī
吟咏史事的诗。如晋代左思的咏史诗。
《漢語大詞典》:歌唫
亦作“ 歌吟 ”。 歌唱吟咏。汉书·匈奴传上:“今歌唫之声未絶,伤痍者甫起,而 噲 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颜师古 注:“唫,古‘吟’字。”后汉书·邳彤传:“吏民歌吟思 汉 久矣。” 前蜀 韦庄 《哭麻处士》诗:“却到歌吟地,閒门草色中。” 陈毅 《在朝鲜的上阳村》诗:“我要作一个诗人,为这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友谊,永远歌吟!”
《漢語大詞典》:设端(設端)
(1).寄托于舌端。谓寄托思想、感情于吟咏。 明 汤显祖 《豫章揽秀楼赋》:“诞 江 阳之俶诡,常寄言而设端。”
(2).寄托于舌端。托词。 明 鹿善继 《认真草·与兵垣书》:“简汰之説,设端更巧。被戎行以尝有之事,则取信易;为海内持省餉之名,悚听更易。”
《漢語大詞典》:谢安吟(謝安吟)
一种音色重浊的吟咏。语本世说新语·雅量:“﹝ 桓温 ﹞欲诛 谢安 、 王坦之 …… 王 之恐状,转见於色。 谢 之寛容,愈表於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斅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唐 蒋肱 《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谁敢强登 徐稚 榻,自怜还学 谢安 吟。”参见“ 洛生咏 ”。
《漢語大詞典》:洛生咏(洛生詠)
指 洛 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 东晋 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 ﹞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斆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人问 顾长康 何以不作 洛 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闷为 洛 生咏,醉发 吴 越 调。”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缅怀 周 与 李 ,能作 洛 生咏。”
《漢語大詞典》:谢练(謝練)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有“澄江静如练”的名句,后遂以“谢练”作为吟咏江水的典故。 五代 谭用之 《江馆秋夕》诗:“满窗 谢 练江风白,一枕 齐 紈海月明。”
分類:吟咏江水
《漢語大詞典》:诵讽(誦諷)
讽诵,吟咏。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文皇帝 所著之书,有理国理身之要,披閲诵讽,不离於口。”
分類:讽诵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