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贤王(賢王)
(1).有德行的君王。孟子·尽心上:“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新唐书·陆贽传:“ 周宣 中兴贤王也, 吉甫 文武贤臣也。”《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吾闻 成汤 身长九尺,而作贤王。”清史稿·后妃传论:“及 文宗 未造, 孝贞 、 孝钦 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
(2). 匈奴 贵族的封号。有左贤王、右贤王。共同襄助大单于处理国事。史记·匈奴列传:“置左右贤王。”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挥刃斩 楼兰 ,弯弓射贤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降将云帆北渡,贤王宝马东征。”
《漢語大詞典》:华衮(華衮)
(1).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 宋 王禹偁 《五哀诗》之一:“毁誉两无私,华衮间萧斧。”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已从华衮补日月,况执彤管排风云。”
(2).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孔颖达 疏:“举衮以表君也。”后以“华衮”指君王。
《國語辭典》:召见(召見)  拼音:zhào jiàn
上级的人要下级的人前来会见。《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汉。孔融荐祢衡疏〉:「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
《國語辭典》:王人  拼音:wáng rén
天子的使臣。宋。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四首之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著王人诉不堪。」
《漢語大詞典》:王臣
(1).志匡王室之臣。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王弼 注:“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晋书·熊远传:“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唐 韩愈 《争臣论》:“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2).君王的臣民。《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唐 杜甫 《杂感》诗之三:“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宋 胡宿 《正阳门赋》:“秋毫皆出帝力,率土莫非王臣。”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普天同王臣,咸愿修矛戟。”
《國語辭典》:补阙(補闕)  拼音:bǔ quē
1.填补缺漏,匡正错失。《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2.职官名。唐置,掌谏讽和举荐。其中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國語辭典》:贯日(貫日)  拼音:guàn rì
1.积日、累日。《荀子。王霸》:「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
2.穿过太阳。形容人气魄浩大。《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國語辭典》:宫人(宮人)  拼音:gōng rén
1.宫女的通称。《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正遇郭汜兵到,乱箭齐发,射死宫人不计其数。」
2.职官名。周朝时掌理君王沐浴等事的官吏。
《國語辭典》:丹雘  拼音:dān huò
油漆所用的颜料。《书经。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虽惭丹雘施,未谓玄素睽。」
《國語辭典》:公族  拼音:gōng zú
1.诸侯的同族。《文选。曹囧。六代论》:「臣闻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
2.复姓。如汉代有公族进阶。
《國語辭典》:朝见(朝見)  拼音:cháo jiàn
臣子上朝觐见君主。《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尚志著于十一日便殿朝见,特赐禁中乘马。」也作「朝觐」。
《漢語大詞典》:宸严(宸嚴)
帝王的威严。亦喻指君王。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辞阙表》:“託慕宸严,载惟感恋。” 唐 白居易 《为崔相陈情表》:“蹐地仰天,不胜感咽,披陈诚恳,烦瀆宸严。”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六:“冒犯宸严,不胜战越。”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人君至尊无上,你无故冒犯了宸严,当然就蒙了大不敬的重罪。”
《國語辭典》:赐名(賜名)  拼音:sì míng
由帝王为臣民取名。《新唐书。卷一一六。陆元方传》:「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乃赐名焉。」《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宣授朱温做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唤做全忠。」
分類:君王
《國語辭典》:灵雨(靈雨)  拼音:líng yǔ
及时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漢語大詞典》:庙廊(廟廊)
(1).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明 贾仲名 《连环记》第一折:“则为这 汉 家宇宙,好着俺两条眉锁庙廊愁。”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松秋日感怀见寄》之一:“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为庙廊忧。”《再生缘》第十五回:“卿能大杀 吹台 寇,朕必加恩配庙廊。”
(2).朝廷。借指天子。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纸封章忤庙廊,萧然行李入遐荒。相知不敢樊鞍送,恐触权奸惹祸殃。”参见“ 廊庙 ”。
(3).太庙两廊。
《國語辭典》:廊庙(廊廟)  拼音:láng miào
殿下屋和太庙,代指朝廷。《战国策。秦策一》:「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