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2,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召试
召见
收召
周召
感召
召募
召命
被召
召南
号召
严召
不召
宣召
召父
召杜
《國語辭典》:召试(召試)  拼音:zhào shì
皇帝召见面试。为旧时选拔官吏的方式。《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真宗景德二年,抚州晏殊,大名府姜盖始以童子召试诗赋。」
《國語辭典》:召见(召見)  拼音:zhào jiàn
上级的人要下级的人前来会见。《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汉。孔融荐祢衡疏〉:「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
《漢語大詞典》:收召
(1).招收。谓用某种方式接收学员。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 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説》,因抗颜而为师。”
(2).招回。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尘垢。”
《國語辭典》:周召  拼音:zhōu shào
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合称。周成王时二人共辅朝政,故合称为「周召」。
《國語辭典》:感召  拼音:gǎn zhào
感化号召。如:「他受到政府的感召,毅然决心回国贡献己力。」
《國語辭典》:感应(感應)  拼音:gǎn yìng
1.互相感动相应。《易经。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2.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和动作。《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
3.人以精诚感动神明,神明自然会回应人。《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
4.用于表示交互影响的物理现象,例如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
《國語辭典》:召募  拼音:zhào mù
募集。《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伍子胥变文》:「今欲徵发天兵讨楚,召募效力之人。」
《漢語大詞典》:召命
君主召见之命。 宋 范仲淹 《乞召杜衍等备明堂老更表》:“如 郎简 则去京遥远,难行召命,可遥均三老五更之庆。”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黜责帅臣亦降召命:“凡今为帅者,不问文武,虽以罪罢,亦降召命,未知始於何时。”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大臣,天子之股肱也,而周岁不得一见。偶有召命,则拜跪唯诺,山呼而退,不得一言。”
分類:召见帝王
《骈字类编》:被召
后汉书班超傅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分类:被召
《国语辞典》:召南  拼音:shào nán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都是周朝的民间歌谣。
《國語辭典》:号召(號召)  拼音:hào zhào
借某种名义,召集大众合力完成任务。《国语。齐语》:「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号召三老豪桀会计事,……胜乃立为王,号张楚。」
《漢語大詞典》:严召(嚴召)
指君命征召。 宋 陈师道 《除官》诗:“扶老趋严召,徐行及圣时。”
分類:君命征召
《韵府拾遗 啸韵》:不召
史记卫康叔世家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往日旰不召而去射鸿于囿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
《國語辭典》:宣召  拼音:xuān zhào
帝王召见臣民。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红楼梦》第八三回:「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
《分类字锦》:召父
汉书召信臣传迁南阳太守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汉书召信臣传迁南阳太守躬劝耕农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分类:郡守能政
《漢語大詞典》:召杜
见“ 召父杜母 ”。
《國語辭典》:召父杜母  拼音:shào fù dù mǔ
召父,指西汉召信臣。杜母,指东汉杜诗。二人先后为南阳太守,博得百姓爱戴,故称为「召父杜母」。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召信臣传》、《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后用以称扬地方长官的政绩。
分類: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