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0,分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分类词汇(续上)
口传心授
口服心服
解说词
民间故事
佛类词典
口头禅
《國語辭典》:口传心授(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授教者口头传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这刀法鎗法弹弓射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也作「口授心传」。
《漢語大詞典》:口服心服
不仅口头表示信服,内心也信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合作网的制度应当在全国推广》:“﹝乡农全主任﹞才口服心服地说:‘……互助合作网的办法好,一下子就解决了许多问题。’”《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毛主席 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漢語大詞典》:解说词
伴随影片或其他表演的口头描述或连串解说
为某事件的说明词
《漢語大詞典》:民间故事(民間故事)
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
口头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不能领会禅理。但袭取僧家敷浅之常语。资为谈助也。
【俗语佛源】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一则)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同上,评唱)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如:宋·王某《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