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承训(承訓)
接受教令或教诲。逸周书·武顺:“伯不勤无以行令,卒不力无以承训。”《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皇子 肈 保育皇后,承训怀袵,导达善性,将成其器。”
《漢語大詞典》:听教(聽教)
听受教言。《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肃 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
《漢語大詞典》:课读(課讀)
(1).谓进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夫子:“公独处萧寺中,聚徒课读。” 徐自华 《九日闲兴》诗:“懒携樽酒登高去,课读儿曹昼掩扉。”
(2).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纪太傅 听説无法,便留 纪望唐 一人课读,打算给 纪献唐 另请一位先生,叫他兄弟两个各从一师受业。”
《國語辭典》:人权(人權)  拼音:rén quán
1.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权利,也称「天赋人权」。
2.人民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自由、人身安全、工作、受教育、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财产等权利。
《漢語大詞典》:闻令(聞令)
接受教诲。战国策·秦策二:“ 义渠君 曰:‘谨闻令。’” 姚宏 注:“闻,犹受也。令,教也。”
《國語辭典》:教益  拼音:jiào yì
受教导后所得到的益处。如:「听君一席话,深获教益。」
《漢語大詞典》:沾化(霑化)
接受教化;感受德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佛法玄妙,英贤继轨,无为守道,含识霑化。”
《漢語大詞典》:淑艾
(1).拾取。引申为得益。淑,通“ 叔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焦循 正义:“私淑艾者,即私拾取也……未得为 孔子 之徒,而拾取於相传之人,故为私。”
(2).指受教于人,或教诲他人,使在学问上得益。 清 钱谦益 《常熟县教谕武进白君遗爱记》:“乡人士之淑艾於 白君 者,皆 荆川 之遗也。” 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日月逾迈,老将至而髦及,无以昌明先生淑艾之教。譬诸萤火熠熠,欲流照於须弥之顶,亦自愧其微末已矣。”
《國語辭典》:领教(領教)  拼音:lǐng jiào
1.接受别人的指导。也用于接受教益的谦词。《老残游记》第六回:「弟有极难处置之事,要得领教,还望不弃才好。」《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况太保公屡主礼闱,翰苑门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这一个野人?这就不敢领教了。」
2.领受,体验。如:「他那种火爆脾气,谁敢领教。」《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至于外省那般作幕的,真真叫做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漢語大詞典》:服教
遵从教化;接受教诲。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 管 蔡 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三国志·魏志·何夔传:“今虽小安,然服教日浅。” 宋 龚鼎臣 东原录:“里巷细民,有以是非相较,患人之不及己知己善者,傍有儕类曰:‘……尔但为善,则人亦称你如称药矣。’其人默而服教。”
《漢語大詞典》:余师(餘師)
(1).残军剩卒。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师军於 邲 。 晋 之餘师不能军。”
(2).很多可受教之处;很多可效法之处。《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餘师。” 赵岐 注:“有餘师,师不少也,不必留馆学也。” 宋 黄庭坚 《送伯氏入都》诗:“陈书北窗下,此自有餘师。”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求诸《大雅》,固有餘师。”
《漢語大詞典》:蒙化
受教化。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五帝》:“言其承文易之以质,使天下蒙化,皆贵贞慤。”后汉书·皇后纪下·灵帝宋皇后:“歷年已久,海内蒙化。” 宋 曾巩 《洪范传》:“民之罪自作也,然犹有渐於恶者久而蒙化之日浅者,则又曰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未加之以刑也。”
分類:受教教化
《漢語大詞典》:移成
易地受教以成其业。逸周书·文政:“幼子移成。” 孔晁 注:“移成,谓易子而教也。”
分類:易地受教
《漢語大詞典》:晞风(晞風)
(1).让风吹拂。 金 陈赓 《游龙祠》诗:“悠然晞风坐东廡,倏见绘画如飞騫。”
(2).比喻沐受教化。宋书·蔡廓传:“夫建风立法,弘治稽化……晞风者陶和而安怡,畏戾者闻宪而警虑。”
《國語辭典》:拜教  拼音:bài jiào
领受教诲。《国语。鲁语下》:「诹、谋、度、询,必咨于周。敢不拜教。」